“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感到很自豪。”11月30日,我市68名战斗功臣、烈士遗属,结束了“双致敬”专场疗养,满是幸福地返回南通。为期6天的疗养中,他们游览了苏州的风景名胜,也去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沙家浜,感受党和国家温暖关怀、放松身心的同时,重温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彰显革命功臣的突出贡献,提升革命功臣的幸福感、自豪感,我市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围绕“致敬战斗功臣 致敬烈士遗属”主题,开展走访慰问、疗养巡诊、生活援助、常态帮扶等八项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铭记历史、崇尚英雄、关爱功臣的良好风尚。
摸排出2682名对象,走访慰问送温暖。摸清底数,是常态化服务保障的前提。在已有存档信息的基础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动各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面梳理摸排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信息,为2682人建立详细、准确的信息档案,并结合反馈问题、呼声诉求、意见建议列出“问题反馈清单”,针对不同需求、致困类型明确“特色服务清单”,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以赴解决实际困难。在海门区三星镇新凤村,烈士尹裕平的父亲尹朝新因患病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张护理床方便家人照顾。得知这一情况后,海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其他区镇进行调剂,当天就协调安装到位,令烈士家属感动不已。据介绍,海门“情暖东洲”项目已帮助13位烈属、战斗功臣实现微心愿,而包括老兵微心愿在内,海门共形成需求清单238份,且已逐一落实,共投入帮扶资金24.45万元。据统计,今年“八一”、烈士纪念日、国庆等期间,全市走访慰问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1425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17余万元;组织镇、村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发挥退役军人“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作用,与1205户革命烈士遗属和战斗功臣“一对一”结对,定期入户走访,开展常态化帮扶援助。
聚焦服务“切身事”,提升生活幸福感。“我家洗澡间里原来是个浴缸,现在帮我改成了淋浴房,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如皋市白蒲镇二等战斗功臣姚金雷,是今年“关爱宜居”改造工程的受益对象之一,看到家里的淋浴房焕然一新,十分高兴,“做得非常细致,真是把我们这些老兵当成了家人。”我市自2021年起开展“关爱宜居”工程三年计划,投入450万元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为758户重点优抚对象家庭进行“梯改坡”、卫生间改造,安装扶手并配发燃气警报器、沐浴椅、坐便椅等。改造项目虽小,对老兵来说却意义重大。在今年第二轮改造启动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又发动各地对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家庭进行重点摸排,对有改造需求、符合改造条件的26户家庭,按照“一户一案”原则,实施“菜单式”个性化改造,切实解决生活设施不配套、活动环境受限、家居生活不便等问题。改造不停步,关爱不间断,为进一步提升革命功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各地还通过购买市场服务、动员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家庭提供家庭保洁、家电维修清洗等日常生活帮助;将年老、生活不便的对象纳入上门照护、养老助餐等保障;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独自生活的功臣和烈属,签约“医疗大篷车”,组织专家入户巡诊、指导用药,全力守护健康;将体检标准从660元/人提高到1000元/人,组织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巡诊和体检1103人次……一件件贴心举措让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倍感温暖和尊崇。
记录戎光故事,让英雄名字更闪亮。“我好久没正式拍过照了,谢谢你们啊!”如东县大豫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县摄影家协会,上门为抗战老兵们拍摄纪念照,90多岁老兵朱云桥激动得连连道谢,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功臣英雄的事迹,就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值得传承与弘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袁建忠表示,尤其是一些老功臣、老烈属,年纪都已近百岁,借此机会留下他们的影像资料,尤其显得珍贵而迫切。如皋拍摄制作“老兵·戎光”视频20个,在央广网、新时代中国双拥等平台发布传播;海门以范树芳和丁洪勋两位烈士事迹创作山歌剧《树勋双烈颂》,在各地巡回演出;如东拍摄制作战斗功臣和烈属口述历史短视频,编写书籍《最可爱的人(如东籍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各地用镜头、声音和文字记录戎光故事,让英雄名字更闪亮,让功臣烈属感受到军人的荣誉、政府的尊崇、社会的关爱。挖掘红色资源,讲好英雄故事,树立时代榜样。今年,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以“江海大地革命先烈故事”、“战斗功臣宣讲战斗故事”为主题,邀请战斗功臣和烈士遗属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红色宣讲112场次,用先辈们血染的风采、壮烈的历史、鲜活的影像,引导社会各界致敬英烈、尊崇英烈、学习英烈,在江海大地上推动红色资源热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