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愿”投递箱.图片来源:合肥晚报
小区的墙绘。图片来源:合肥晚报
用墙绘的形式展现三孝口故事、以艺术涂鸦装点楼栋出入口、引入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并在社区内常态化进行……春节后,在合肥老城区的光明新村小区,悄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群志愿者用微公益改造的形式试点的“益+改造”项目完工。
一种流行于台湾、上海等地区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营造”首次被引入到了合肥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并成为合肥探索老城改造的一种新模式。
居民志愿者加入“微公益”
白纸作画容易,旧城改造最难。
光明新村所在的龚湾社区,在改造之前就是问题多多的老旧社区。
三孝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龚湾社区东起金寨路,南邻环城南路,西至环城西路,北邻长江中路。辖区有居民楼126栋,平房16栋,住户5000余户,常住人口12000余人,人多,空少,房屋破,是龚湾社区的现状。
作为老城区成熟的老旧小区,龚湾社区也有个独特的特点,那便是社区里志愿者众多,占到总人数的10%。三孝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的老合肥人多,独特的居民特点,使得居民自治意识高,愿意去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光明新村社区营造项目才由此孕育而生。
庐阳区团委是“益改造”项目的主要推动部门,团委的介入,注定“益改造”项目里众多的志愿元素,而社区营造,则是改造的核心理念。
小区墙绘漫画搭配科技
在光明新村小区走一趟,似乎能看到它的逆生长了。
记者看到,在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更强,小区原本的健身区域不再是原来的停车场,取而代之是健步新闻阅读机,志愿者将公共健步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当人们使用健步机锻炼时,LED显示屏上便会跟随锻炼的步伐频率,滚动播出最新的新闻动态和社区通知、公告等文字。
健步机的旁边是平衡木钢琴,平衡木内藏感应式钢琴,人们走在平衡木上便可弹奏出音符,如果多人组成乐队,通过训练后,可以使用手脚身体通过拍、踏、跳、坐等动作,弹奏出完整的乐曲。健步机和平衡木钢琴,已经成为小区里孩子和老人最爱的区域,天气晴好的日子,总是有很多人通过锻炼寻找乐趣。
在健身区域的旁边,有一个公益小屋,这是社区居民的公益阵地,提供借阅、读书、互动的空间,可以结合后续的社区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氛围。在公益小屋的旁边,专门设立“微心愿”投递箱,社区居民有哪些小愿望,都可以悄悄放进去,后续会有专门的人收集进行回复互动。
改造自然离不开植物的装扮,改造中,志愿者设立植物墙,它构建了立面植物种植,规划社区闲置空间,给喜欢种花养草的社区居民提供互动。
改造后的光明新村小区还成为志愿者艺术创作的天地,来自合工大、安农大、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志愿者以墙绘,地绘,公益文化创意平面为改造方法,结合“合肥本土城市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让原本破旧的墙面焕发出新的
力,充满了艺术的气息。生活在三孝口的社区居民漫画家榆木先生也泼墨作画,用漫画的形式墙绘了三孝口的故事,勾起了许多老合肥人的记忆。
而展现合肥文化的老照片墙更是用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合肥的城市变迁,令人感慨不已。
激发市民的人文关怀
“在此次的改造中,志愿者将科技、居民社交交互元素融入本次社区营造中,用艺术的手法美化社区环境,倡导文明生活习惯。此外,行动示范倡导,探索一种适合合肥本土老小区社区营造的模式。”庐阳区团委书记车恂介绍,任何社区营造的内容都不是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单方面赋予,所以“社区营造基础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和居民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这个机制下逐渐引导居民理解和习惯“社区营造”的各种内容,并逐渐自发开始维护和自治。
在公益小屋的旁边,“微心愿”投递箱的作用在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信件投递或电子投递方式与社区管理者进行互动。社区管理者收集回馈居民关于社区的公共意见以及公益需求,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激发培养居民自治的认知。“通过‘公益小屋’和‘微心愿’共同建立‘社区营造基础体系’的硬件基础,再由未来居委会、社区居民、公益NGO共同交互完善体系。”
“社区营造可以带来城市环境明显提升改善,本次改造首先针对小区里‘脏乱差’的地方,用艺术改造的方式对小区进行身份的反转,而在改造中,也不能过度地装饰,要理性保持老小区因时间而沉淀的‘生活之美’。我们试图用这种公益改造来激发居民对于便民睦邻的公益关怀,激发市民对合肥本土城市文化的人文关怀,激发本土青年群体对于家乡建设的积极行动关怀。”车恂说道。
据了解,光明新村的改造尝试也吸引了合肥其他区域管理者的关注,考察接踵而至,未来,全新的“社区营造”模式或将在合肥老城区的更多区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