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隆地咚!在家门口也能做骨折手术了?”上月底,70岁的王文君意外摔伤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她和家人选择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术后康复期,亲友们前来探望,个个赞叹“这手术做得不丑”。
以前头疼脑热也要去挤大医院,现在骨折了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这是扬州全力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新变化。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是深化医改的必答题。去年4月,扬州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江苏唯一入选城市。扬州以此为抓手,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聚焦内涵建设,创新改革举措,制定实施方案,联动推进18个子项目。“鼓励基层首创,提炼特色亮点,在深化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疏堵点、求突破,全力推动示范项目取得新成效。”市委书记王进健对此要求,尽快形成可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扬州经验。
优化资源布局、强化协同治理、构建整合体系,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等多方面改革……扬州正加快以“好医疗”赋能“好地方”发展,让百姓“近”享服务,更有“医”靠。
改出近距离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真没想到,大热天的,大医院专家竟到家门口为我服务。”家住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的王文君意外摔倒后,从手术到康复、从住院到出院,都感到安心与贴心。
“老人被家人送来时,疼痛难忍,无法站立。拍片子后发现她右侧股骨颈骨折,立即收治入院。”杭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霖坦言,以前技术水平不够,收治的骨折患者都会要求转院。现在苏北人民医院在这里设立了骨科联合病房,中心硬件、软件能力大幅提升。“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我们和苏北人民医院专家判定老人需要手术治疗,她和家人选择了就近做手术。”
两天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和麻醉科专家来到这里,为老人成功进行了手术。出院后,专家又给她开了康复处方。
专家下来了、联合病房开起来了、“云会诊”“云查房”不再是新鲜事……自去年7月苏北人民医院与该中心“牵手”后,“小医院”发生了大变化,前来就诊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受医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人们往往“小病也要挤大医院”。
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实现百姓健康之盼,需要有关键之举。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有序就医格局是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市长潘国强指出,要强化担当作为,紧扣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示范和因地制宜,推动示范项目落地见效。
围绕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扬州加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县级区域医共体建设,从市域、市区、县域、基层四个维度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在市卫健委指导下,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市中医院打造三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单病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去年,扬州被确定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
“现在牙好了,吃饭香,睡得好。”69岁的刘恒鹏提起广陵区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直竖大拇指。以前他牙疼,自认为“不是病”,就去小诊所开止痛药,治标不治本。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与该中心“牵手”后,根据百姓需求清单筹建口腔科,结束了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年没有口腔科的历史,方便了大量牙病患者,刘恒鹏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上半年,3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双向转诊3.5万人次,开展远程诊断4.7万人次。“建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要舞好‘龙头’、做强‘枢纽’、夯实‘网底’。”高邮市卫健委副主任陈修海介绍,高邮构建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四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同频共振,切实服务群众。
优质医疗资源有没有真正“沉下去”,在家门口能不能看好病?广大群众用脚来“投票”。去年,扬州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2%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2.78%,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对此,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劲松说,大小医院“牵手”,“联体”又“连心”,群众看病更放心也更舒心。
改进高质量“高位嫁接”顶级医疗资源,建“高原”更立“高峰”
“那时候,胸口就像被石头压着一样闷痛,稍微活动一下就痛得厉害。”69岁的周先生重获“心”生后,一直格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回忆起以前那段日子,他依然心有余悸。
4个多月前,周先生出现多重心脏疾病,生命垂危,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苏北人民医院上演。该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唐程斌带领团队为老人实施了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冠脉搭桥术,为他植入了新一代长期型人工心脏EVA-Pulsar。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遇到疑难杂症时,不少人选择跨区域就医,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地医疗水平“高地不高”。
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扬州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整合区域专科医疗资源等方式,围绕转外就医人数较多的病种,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等临床专科,着力打造苏中地区医疗服务“高原”乃至“高峰”,全面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
苏北人民医院在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连续5年保持A+等次,最近一次国考排名全省第三,骨科、呼吸科创成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日间手术高效运行机制被省委深改委向全省推广;扬大附院成功申报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2项“省杰青”项目资助,创历史新高;市中医院肿瘤科创成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市妇女儿童医院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合作,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
前不久,一名1岁幼儿因为发高烧,家人带他到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没想到检查时发现其后腹膜腔中有个肿瘤,吓了家人一跳。该医院儿外科副主任万金说:“肿瘤已有鹅蛋般大小,且位置不太好,旁边不仅有肾脏等器官,而且还有重要的大血管,需要尽快手术。”
7月23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专家联合为这名幼儿进行了手术,这也是扬州实施的首例幼儿后腹膜腔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目前,幼儿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高位嫁接”顶级医疗资源,为的就是推动扬州医疗水平不断实现新突破。市卫健委副主任尹成雷介绍,扬州正努力在医疗“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逐步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做到“一般疾病在县区解决,大病不出市”。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智慧化是突破口。扬州建立“滚动培育、能进能出”的国家、省、市三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机制;出台了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办法,对符合条件的A、B、C、D四类卫生人才予以专项补助,最高2000万元;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打造智慧医院服务高地,全市建成25家互联网医院;创新实施“健康档案随身带”项目,实现患者自己“管档案”“找医生”,医生一键调阅患者诊疗记录。
改良全周期不仅“治病”更“治未病”,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
7月15日下午,扬州首个“慢阻肺防治医防融合联合门诊”开诊,该门诊由市疾控中心与市中医院探索建立,现场“临床医师+公卫医师”双坐诊,实现了慢病管理的服务升级。
至此,扬州已开设近视防控、结核病防控、儿童预防接种等多个“临床+公卫”双坐诊门诊,推动慢性病、传染病等防控关口前移,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医防融合是有效防控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的关键手段,是满足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环节。
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重医轻防、防治脱节”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动“手术”。
如何把治病和防病结合起来,让医疗和预防相互渗透,真正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赵国祥表示,这需要公立医院进一步拓展功能,在原有的疾病诊疗基础上,进一步向健康管理、健康服务拓展和延伸,不仅要为群众“治已病”,更要“治未病”。
6月17日,扬州市医防融合复合型临床、公卫医师培训班开班,首期200多人参训,旨在培养一支“能防善治会应急”的复合型医疗人才队伍。此举在省内率先建立医防融合交叉培训新机制,为加强疾控、医疗等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建设创新了方法路径。
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选派疾控中心骨干到公立医院驻点挂职,探索建立人员通、管理融,信息通、网络融,资源通、机制融的“三通三融”医防融合新机制;市血管病防治、癌症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中心成立,一批医防融合项目相继落地;扬州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提出建设健康管理型医院,首批建设24家健康管理型医院,探索各类疾病“防、筛、治、管、康”全周期全流程服务……这些医防融合新举措成为扬州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独具特色的亮点。
一项项务实之举、创新之措,成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医”靠。今年初,国家卫健委对2023年15个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扬州取得了第一等次的优异成绩。
深化医改,每前进一步,就能惠及更多群众。以公立医院能力建设为引领、以分级诊疗为主线、以“三医”协同为保障、以智慧化建设为支撑……扬州正在全力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