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从“一砖一瓦”看党湾新乡贤的新作为

2.jpg


中量建工总部大厦


3.jpg


曙光村新乡贤联谊会捐赠巡逻车


4.jpg


新乡贤调解团


5.jpg


党湾镇乡贤联谊会情景剧《沙地绘画师》


6.jpg


新前村文化礼堂


7.jpg


1月13日,近130位党湾乡贤将从天南地北回到家乡,共叙乡情、共谋合作、共创未来。

乡贤一直是萧山党湾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党湾人以一把泥刀闯天下,用一砖一瓦建起广厦千万间,开启了党湾作为中国建筑名镇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他们又从世界各地返回乡野,以返乡投资、兴办实业、慈善捐助、公益帮扶等形式,继续为家乡“添砖加瓦”——

从率先探索杭州市首个村级乡风文明促进会,到成立萧山区首个镇级乡贤联谊会、萧山区首个新乡贤调解团,随着党湾镇深入推进新乡贤工作,新乡贤反哺家乡渐成新潮。目前,全镇 19 个村社已经实现新乡贤联谊会全覆盖,吸纳会员超过 600 人,吸收资金超过 1 亿元。更有无数“新乡贤”带着理想闯荡新农村大舞台,共筑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无疑,乡贤的每一次“归来”,对于当地来说都是新的出发。


“一砖一瓦”成就产业高地

不了解围垦历史的人也许很难想象,“最会造房子”的党湾人曾由于生活穷苦、造屋资源缺乏,绝大多数的围垦人家当时住的都是草舍。

兴许是心中始终有着对“美好的房子”的向往,20世纪70年代,党湾出现了以为农民造房子为生的小木匠和泥水匠。不甘于命运安排的他们,还走出党湾,随着家乡的“大部队”挺进“上海滩”等地承揽工程。

作为最早从党湾“走出去”的建筑人,张如锦至今还记得29岁的那个夜晚。“坐了5个小时大客车抵达上海,为了节省开支,挤在一辆废弃的破公交车里睡了一夜。”也正是凭着勤劳、肯吃苦、质量过硬的“勤诚”精神,倪伯祥、张如锦、徐文通等一大批党湾人从最初仅有十几个人的建筑队起步闯世界,在一砖一瓦中闯出了“中国建筑名镇”。

到如今,党湾已有7家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企业,120 多个建筑、建材、安装项目部,工程遍布全球。建筑企业家们还以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培养出一批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项目经理等。目前,党湾镇户籍人口中,有11%的人从事建筑业,资产上亿元的建筑业企业家有50多人,年建筑业产值超600亿元。建筑业已经成为其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广大乡贤又成为党湾产业重塑和升级的关键变量,造就了建筑名镇的“转型之势”,激发党湾的“新质生产力”。

2018年,在党湾拿下“中国建筑名镇”荣誉的第十个年头,以“党商回归”为主线,引导镇内外建筑企业整合资源、集聚优势、抱团发展,由24 名党湾籍建筑企业家共同出资组建的中量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资5亿元建设中量建工总部大厦,实现了建筑产业的平台化发展。

而在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向生产端延伸、实现施工产值向工业产值的转变上,党湾镇以“关键人物”链接重点领域和优质企业,以弘盛投资装配式建材研发生产,中南钢构、中南幕墙和兴熠科技智能门窗制造等项目为牵引,计划3年内形成4亿元以上投资,5年内新增1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形成建设50亿元以上建筑产值的新建筑名镇的重要基础。

在新乡贤掀起的宜业兴业的浪潮下,三元电子、奥展实业、滨康科技等纷纷在党湾开启新的产业版图,越来越多的“新乡人”“归乡人”与党湾并肩发展,通过梯度培育“专精特新”等引领型、国高新等科技型、小升规等培育型企业,跑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度”。


“一砖一瓦”聚力美好生活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乡贤作为地方宝贵的财富和特殊的群体,如何让蕴含在乡贤、各类英才中的发展之力厚积薄发?

30多年前,著名港商、乡贤魏天钦出资100万港元建造了党湾传关医院。时至今日,党湾涌现出一大批贤达人士,在“回归”家乡的路上,他们再次聚源合力,从一砖一瓦开始,捐资建设的一项项民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让家乡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地处党湾镇最北端的新前村曾因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发展优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新前村的蜕变,乡贤翁仲良功不可没。从路面拓宽到路灯亮化、路边绿化,翁仲良累计为村里捐款4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其他乡贤也纷纷捐款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捐款700多万元。

在乡贤的助力下,新前村成立了杭州市首个村级乡风文明促进会,梅东、永乐、镇中等村也先后成立村级乡风文明促进会,此后党湾镇又成立萧山区首个镇级乡贤联谊会,并通过推动开展乡贤“我为家乡办件事”活动,从村民身边最能感受到幸福感的部分入手,形成了以乡贤领项目代替简单出资,直接解决村民实际需求的模式,既让乡贤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在为家乡父老解决“急难愁盼”时的幸福感,也让本地村民和在外乡贤的联系更加紧密。

把乡贤文章做得越深,乡贤返乡投资的热情就越高,纷纷通过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乡、技术回援等方式助推家乡发展——

曙光村6位乡贤共同出资1500万元,建设曙光村文化礼堂,形成了文艺演出、婚寿喜宴、红色观影、强身健体、读书自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公共空间,极大地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红界村乡贤出资,为全村居民改善饮水条件,通过实地走访、排摸水质,免费为全村491户农户安装净水器,并持续性资助后期净水器维护费用,惠及1800余人;镇中村乡贤为村里每户家庭安装无线广播,让家家户户“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接收到信息,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米”,实现“贤情入户”。此外,还有很多村在乡贤的帮助下,建成了村老年活动中心、村篮球场、村级监控“雪亮工程”等,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党湾乡贤已累计捐款捐物上亿元。

近年来,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反哺家乡为村集体“造血”,成为新乡贤们的新选择。他们探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努力在希望的田野里浇灌出“共富之花”。

在勤联村由乡贤牵头引进的党湾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进入落地阶段。该项目落地后,预计每年将产生4000余万元产值、1000余万元利润,更能为村集体每年带来76万元收入,产生税收约300万元,推动乡村产业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为增加村集体造血功能产生巨大效益。而这样的村庄经营思路也将在多地延续,红界、庆丰、大西、先锋等村也正在通过提升村级物业的方式,让资产激活产生更多效益。


“一砖一瓦”赋能乡村善治

过去,乡贤对村级治理的参与大多表现在捐资捐物,某种程度上说是乡村建设的“众筹”。如今,党湾也在挖掘群众基础好、威望高、为人正直且热心社区事务的乡贤能人,更多发挥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参谋建议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智慧,助力形成一种乡村善治的“众筹”。

一张笑脸,一句亲切温暖的话语,这是许多人对“沙地老娘舅”钱关林的印象。钱关林是党湾镇退休干部,做了40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从镇司法助理员的岗位上退休后,他干回了人民调解的“老本行”,建立了萧山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十多年来,他常常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耐心倾听,把面红耳赤者劝得心平气和,把火药味十足的纠纷现场调得和风细雨。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砖一瓦”总关情。2022年11月,党湾镇建立了全区第一个乡贤调解服务团,有着40余年调解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钱关林带领11位乡贤,“组团”为群众服务。

如今,新乡贤调解团已经成为党湾司法所特色治理品牌。党湾司法所还将乡贤调解员纳入人民调解员队伍,推进新乡贤调解与其他调解队伍无缝对接,不断丰富矛盾调解主体。

为把善治融入乡村的“一砖一瓦”,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党湾镇创新推出“文明实践·伙伴计划”,通过引入文化企业、文化能人、文艺志愿者、名人乡贤、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体系,多维度搭建乡贤参与平台,以乡贤为“桥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村级民主管理和发展中来,促进乡贤赋能乡村社会治理。

无疑,乡贤已经成为党湾重要的人文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动力”。而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乡贤的远见卓识、道德水平和公益行为,也为村民提供了效仿的榜样和行动指南,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出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

乡贤出智,乡村善治。把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以“乡贤之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镇域实践,每一个党湾新乡贤都是勾勒出家乡发展蓝图的精彩一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4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