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鸟类“朋友圈”持续扩大

昨天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就在前不久,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公布,如东、启东、海门三处湿地摘得“国字号”头衔。我市三处栖息地保护物种均为野生鸟类,且都是滨海湿地,但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检验湿地环境的“活指标”

1月31日,雨水时有飘落。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北区,一条大堤将其一分为二。西侧的黄金海滩浪潮翻滚,偶有白鹭掠影水上,东侧为河口湿地,雁鸭类成群结队在水面游荡。和记者同行的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晶晶手指东侧湿地,“不少鸟类会选择留下过冬,天气晴好时,能发现更多珍稀鸟类的身影。”

该保护区是启东长江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2002年首次设立,面积逾214平方公里。长江入海口是亚太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为保护区带来了极具特色的鸟类组合,对掌握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如东小洋口沿海滩涂湿地勺嘴鹬重要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每年都会迎来大量鸟类在此栖息,包括至少7种国际濒危物种。南通滨海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海门),聚集了黑嘴鸥、黄嘴白鹭、白腰杓鹬等重点保护物种,能为大量迁徙过冬的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停歇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

在被列入名录之前,三处湿地都已经有非常严格的鸟类保护措施。许多鸟类具有珍稀、易受胁、濒危等特征,不仅是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修复成效的指示种,还是调控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种,可促进滨海湿地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可谓是检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活指标’”。

从“途经者”变为“回头客”

去年5月,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正式启动。截至去年底,科考完成第一期工作,在区域内共发现11目,27科,85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

去年12月,有观鸟爱好者在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拍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鸬鹚。这是南通新记录物种,也是江苏省首次影像记录。“这一大惊喜,在本次综合科考中期报告中也有所体现。”王晶晶说。

“与2005年保护区首次科学考察相比,我们发现鸟类总体种属数量略有增加,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均有新增。”王晶晶介绍,此次综合科考,再次吹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锋号,二期工作完成后,将为保护区今后的科学管理、资源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如东小洋口滩涂自然湿地勺嘴鹬保护小区,湿地泥沙内富含的底栖动物,吸引大批水鸟来此觅食栖息。去年,我市在同一天监测到中华风头燕鸥和勺嘴鹬,“神话之鸟”和“鸟中大熊猫”同时现身,让许多鸟类爱好者激动不已。

我市沿海已建成69个湿地保护小区,较2022年新增17个。越来越多的鸟类,从“途经者”变为“回头客”,在湿地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惬意逗留。日趋丰富的鸟类“朋友圈”,见证了湿地环境在各项保护措施中不断优化,也见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去年湿地保护率已达46.4%

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具有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清除毒物和科研等价值。人类从湿地生态系统中汲取营养、灵感和复原力,保护修复湿地,也是人类的责任。

南通湿地资源丰富,面积约52.24万公顷。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目标,重点推进长江湿地、滨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去年湿地保护率已达46.4%。

在如东小洋口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栖息地,当潮水高潮位完全淹没堤外滩涂的时候,这片占地面积约为660亩的栖息地,便成为各种鸟类补充营养和休息的新“驿站”。今年,如东还将在高潮栖息地增设智能观测设备,通过建设排灌水工程等,进一步修复优化适宜鸟类栖息的湿地环境。

在启东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外侧,滩涂上原有的互花米草已被清理完毕。借助滨海湿地修复项目,启东加强互花米草治理后生态修复,采用微地貌整饰,选取碱蓬、白茅等作为修复植物,重构与恢复海岸带潮滩盐沼湿地。去年全市共治理互花米草3.3万亩,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扩大鸟类栖息地面积。

据悉,市资规局今年将启动南通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推进湿地保护,守护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

日报记者 沈佳颖 俞慧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