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创新探索利用智能电镜技术开展空气质量典型恶化区域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合遥感、走航及在线实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有力提升了溯源监测的精准度,为南京空气环境质量的稳步改善注入新动力。
大气颗粒物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所有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包括PM2.5、PM10等。手动测试,人工识别颗粒物,手动采集并处理数据……这些是传统电镜的操作步骤。然而,传统电镜测试效率低、获取数据慢、工作量大,且采样布点少、成本高、代表性不强、空间分辨率低等问题被逐步放大。为了弥补这些局限性,计算机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智能电镜”)应运而生。
今年,针对江宁区突出的PM10同比恶化问题,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与北京迈特高科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创新运用智能电镜技术开展PM10来源解析。在江宁区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采样点,记者看到,一个长约五六十厘米的银色长柄、酷似加长版平底锅的仪器被固定在楼顶的一根柱子上。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被动式采样仪,它不需要动力,颗粒物依据重力、扩散和惯性作用进入遮挡器内,穿过SEM样品钉网帽后沉积到内置的聚碳酸酯膜上。完成采样后,采样人员将SEM样品钉取出,并将其寄送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颗粒物电镜分析联合实验室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江宁区PM10主要来源为土壤道路、建筑灰尘和二次污染物等,并明确不同颗粒物的来源贡献,从而实现大气颗粒物靶向治理。
“简单来说,智能电镜就像是一个智能控制的巨型放大镜。”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负责人说,可以用来获取大量单颗粒的细节形貌和能谱特征。它们有的呈椭圆形,四周有绒毛状突起;有的呈球形、立方体、薄片状、柱状等;有的由不规则的小球聚合在一起,形状呈链状、簇状、密实状,酷似一个张开手臂的人形……通过对这些单颗粒测量结果的统计归类,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本地污染源分布情况,可定量计算工业、机动车、建筑扬尘等主要来源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占比,进一步为颗粒物种类信息及可能来源的科学识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为加快制定更全面有效的治气措施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