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要闻

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宁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回眸

45281947-b01a-4860-8b72-99a8c76e9575.jpg

宁波市社会组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享会

332f9b88-d8f9-435e-9f3b-0b54b7f644cc.jpg

2023年“中华慈善日”宁波宣传月暨慈善促共富行动启动仪式

连续五次荣登城市爱心GDP“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先后成功入选“人人慈善标杆区”和“善行浙江”金名片试点城市,涌现了“顺其自然”“时代楷模‘钱海军’”等享誉全国的慈善金名片;

成功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省率先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人群覆盖;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孤困儿童平均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全国前列,临时救助帮扶人次、支出金额长期位居浙江省第一,临时价格补贴在浙江省启动频次最高、补助最多……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这些年宁波在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中的砥砺前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宁波民政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部署,聚焦打造四大“甬有”品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

高站位打造“甬有颐养”品牌

早上10点30分,江北区庄桥街道河东片区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备餐打包;10点38分,送餐人员出发;10点45分,餐食送抵位于河东路的订餐老人家中,送餐员在手机APP同步完成打卡——这条清晰的“时间线”,完整记录了一次送餐过程,也见证了我市老年助餐工作从“线下”“人力”向“智慧养老”“数智赋能”的转变。

近年来,我市以政策集成、项目赋能为驱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从“小康型”向“共富型”跃迁——

全市老龄工作体系初步搭建。在全国率先构建“四级贯通、一贯到底”的老龄工作体系,发布我市首份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推出2024年度老龄十大暖心民生实事,开展“十五五”宁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举措研究,开展涉老领域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月和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等专项行动。

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4家养老机构获评首批全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海曙区广安养怡院成为全省首家五钻级养老机构;深化医养康养融合服务,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9家,建成康养联合体165个,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率100%,累计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683张,护理型床位比例超70%,失能老人“医康养护”一体化模式列入省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全市共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1541个,服务能力村社覆盖率超99%,位居全省前列;59个乡镇(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一体化运营,推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养老服务保障基础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建立养老护理员继续教育制度,护理员岗位津贴标准领跑全省。宁波选手在2024年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赛项中摘获一、二等奖,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浙江选拔赛养老护理项目中夺冠。开展全市养老机构消防演练,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排查机构覆盖率100%。

2004年,宁波在全国较早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8年颁布实施《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全国较早、浙江省内首部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推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人意外伤害险、高龄津贴、居家老年人适老化改造等一揽子“惠老政策”……在漫漫的探索和实践中,在政策和资金的不断叠加下,“甬有颐养”养老服务品牌日益闪亮,宁波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以“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

高水平推进“甬有共扶”工作

“你们看,衣柜、床等这些家具都是新的,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住上‘新房’,太谢谢你们啦!”改造后,宁海县一市镇五盛村刘大爷的家已是焕然一新。老旧线路重新改造了,添置了床具、衣柜、窗帘等生活设施,卫生间还安装了扶手等适老化设施。

刘大爷家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宁海县民政局和宁海县慈善总会“兴华善居”帮扶改造项目的落地。这是宁波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波稳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全域统一,在全省率先拓展单人户低保、低保渐退期、支出型低保等政策,用足用好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政策,推动67项惠及困难群众的政策落地落实。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慈善”综合帮扶机制,保持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100%,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5月17日,由慈溪市民政局牵头开展的“汇聚微光·传递温暖”困境儿童圆梦微心愿项目正式启动。“慈溪发布”公众号关于活动安排的推文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关注、留言、转发,大家纷纷加入到“微心愿认领”的行动中来。

孤困儿童平均保障标准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242场;启动全市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专项行动,设立心理健康行动观测点,开展心理健康活动453场,惠及儿童1.2万余人次。强化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组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矩阵,11家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入选全省百佳案例……一次次探访,一个个微心愿,一场场行动,我市孤困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正朝着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优化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面,我市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现全市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同类别同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100%。与此同时,稳步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建立宁波市精康融合技术指导中心,完成10个县级服务机构(指导中心)、75个精康服务站(点)建设,初步搭建市、县(区)、镇(街)三级优势互补、高效优质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综合性精康服务5464人次。

以“一枝一叶”的为民情怀

高标准深化“甬有暖心”服务

基本社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聚焦服务保障人的全生命周期,宁波民政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在高质量发展中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

“我想了解海葬,能介绍下吗?”中元节期间,宁波市殡葬协会携手街道、社区举办了以“绿色殡葬促文明”为主题的多场宣讲活动,现场,一位八旬老人咨询,表示想选择一种不占土地的殡葬方式。

这是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普及骨灰堂、花坛葬、草坪葬等新型生态葬式,举办骨灰撒海仪式和“鲜花换纸钱”活动,厚养礼葬、绿色祭扫、移风易俗等文明理念深入人心。2012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约为逝者减免基本殡葬费用5亿元。全面推行群众“身后事”联办改革,实现群众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闭环管理,“身后一件事”联办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

位于玉皇山公园3号楼的余姚市婚姻登记中心,采用新中式的装修风格,服务配套十分齐全,设有家风家训展厅、新人沉浸式体验区、婚俗文化艺术展厅、多功能互动区、中式颁证厅、现代露天颁证厅、户外草坪颁证基地等,将婚姻登记的仪式感拉满了。

如今,像余姚市婚姻登记中心这样的5A级婚姻登记中心,宁波共有6家。在婚俗改革方面,宁波全域实现结婚登记“跨省通办”、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建设婚俗改革示范基地,打造户外颁证基地20处,婚俗文化展示厅(馆)、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基地10家,今年还开展婚俗改革宣传公益集市,举行集体婚礼9场、集体颁证31场,打造了“甬结良缘·护航幸福”品牌。

一遍遍救助巡查、一次次精心照料、一场场寻亲接力、一代代技术升级,照亮了遇困群众温暖回家路……宁波在关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不断完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救助服务水平,切实维护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与关怀。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试点,保持无身份信息受助人员身份核实准确率100%。

以“一以贯之”的担当作为

高质量提升“甬有共治”水平

“门牌也有二维码,还可以导航了!”最近,家住慈溪市白沙路街道新横江村的村民李大伯为自家安装上的数字门牌感到格外惊喜。

李大伯家的这种数字门牌,通过用手机扫一扫门牌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门牌的所在位置,同时能查找到周边500米内的其他标准门牌地址、地名,附近的商店、医院、学校、果园等在哪里,一目了然,快递员也能顺利导航送货上门。

地名既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我市通过出台地名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编制出版地名相关典籍、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保护活动等,不断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在全国领先建成标准地名地址“一址通”数字化平台,整合形成478万条带坐标的地名地址数据库,为多个部门提供数据支撑。近两年,通过实施“乡村著名”行动,自主研发“乡村著名行动”兴趣点数据库、乡村数字门牌、数字村牌、数字路牌采集小程序及数字化场景,让乡村文化繁荣活跃起来,将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宁波还在社会组织建设、“人人慈善标杆区”建设等方面担当作为、守正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入选民政部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观察点,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全国领先的社会组织综合体—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成立全省首个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宁波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设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学院—宁波社会组织学院,打造社会组织“一园一院一网一会一论坛N枢纽”,培育100名社会组织“金牌秘书长”,遴选100个社会组织实训基地。连续11年举办“公益项目设计大赛”,累计输出公益项目1600多个,年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举办社会组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享会,近千家行业协会商会帮助招商引资落地66项,达成意向金额35.4亿元。

在“人人慈善标杆区”建设方面,《慈善法》修改后,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慈善条例修订工作,全面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基本完成浙里有善“慈善募捐+项目管理”数字应用场景试点任务,培优育强多元慈善主体,目前,全市慈善组织突破260家,慈善信托规模超3.7亿元,累计创设慈善空间80个。成立全省首家低收入农户共富慈善基金,成功落地省内首单艺术品慈善信托,实现非现金类财产设立慈善信托的突破。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群体,举办首届慈善事业促进共富先行帮扶项目大赛,打造“一户一棚”“暖暖新家”“乐活计划”等20个慈善帮扶品牌项目。

在市域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改革深化的当下,宁波民政带给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