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今年南京要建立2-3个“紧密型医联体”

   “医联体”是本轮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南京已累计建成52个核心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几乎实现医联体全覆盖。上个周末,首届南京地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举办。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李正斌透露,今年年底前,南京要力争打造2-3个“紧密型医联体”,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不仅连体,还要连心。

  南京要学深圳“罗湖模式”

  此次论坛上,深圳罗湖模式被大力推举。据悉,“罗湖模式”有四大亮点:1、系统优化——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组建为统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成立医学检验等六个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等六个管理中心;2、服务协同——将医联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融合,构建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包括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在内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3、机制创新——以医院集团打包整体支付为纽带,建立“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机制,推动集团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4、激励引导——将居民健康状况等内容作为主要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与财政补助、集团领导班子年薪挂钩; 实施基层全科医生享受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措施,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集团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

  目前国家正在倡导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单位,以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下沉。李正斌处长介绍,对医联体的考核将不仅仅停留在大医院派驻了多少专家去基层,而是更侧重于考核专家下基层后带动多少特色科室建立,开展的手术业务量是多少,提升了多少基层医院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等。可喜的是,南京的医联体建设已有不错的成绩,2016年基层医院的门急诊人次比2015年提升了10%,2017年比2016年又提升了10%。“现在很多社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更青睐于在家门口的医院看病,星期一哪个专家坐诊,星期二哪个专家坐诊,他们都一清二楚。”

   南京已有紧密型医联体雏形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已有不少“紧密型医联体”的雏形单位,如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的设立,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医院、红十字医院进行的“技术支持”,高淳人民医院挂牌鼓楼医院分院等。

  此次论坛上,记者得知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正与秦虹、东山两个社区医院打造“呼吸联合病房”。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毛山主任医师介绍,患者在第一医院初步就诊,经诊断如果病情较重较复杂,会留在第一医院进行治疗。如果诊断病情较为简单,就会出具治疗方案后将患者转回社区进行下一步治疗,而第一医院有1名副主任医师和1名护士长在两个社区医院坐诊及管理病房,让患者在社区医院同样可以得到和在第一医院一样的治疗服务。据了解,秦虹社区医院呼吸科目前有24张病床,东山社区医院有42张病床,开展“呼吸联合病房”近3年来,病床从此前大部分空着到现在几乎全部住满。

  毛山主任医师介绍,在基层医院治病,得到的治疗服务和在大医院一样,但是花费却少了不少,“就拿肺炎病人来说,在大医院住院治疗可能要花上八九千,但是在社区医院可能只要四五千。”

    推行医保“打包”支付治未病

  李正斌处长表示,“紧密型医联体”的关键不仅是治病,还在于防病、治未病,将来南京也要实现医保“打包”支付,即以一定区域内居民的健康为目标进行医保制度设计,改变当前以单个医疗机构为单位进行医保总额预付的情况,建议依托南京市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不再以单个医疗机构为总额预付单位,而将医保总额打包给医联体内龙头医院,由龙头医院管理医保总额的额度。“比如这个区域居民的多少病种的总医保费用划1个亿,居民的治疗费用从这里面走,拿慢阻肺举例,秋冬季节这个病高发,发作一下住院20多天花费2万多,那医院可以提前对区域内居民进行筛查、预防,减少秋冬季时发病率,筛查、预防的费用相比于治疗的费用少很多,那么省下来的钱就是医院的,反之如果你不进行防治,让疾病高发,超过的费用医院自己承担。”

  李正斌以罗湖医联体举例,该区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居民中大部分是留守老人,这些老人在家没人照顾极易跌倒,又容易骨折,产生了巨大的治疗费用。后来罗湖医联体单位出资,给留守老人每人发一根两三百元的防跌倒拐杖,当年因跌倒导致骨折的老人数量大幅减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程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