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污水治理 徐州恢复碧水蓝天

  原标题: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污水治理 徐州恢复碧水蓝天

  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到获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十年磨一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不但具有“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同时也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

  有百年煤炭开采史的徐州,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除煤炭行业,国家还在徐州布点建设铁路、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基地,先后落地上千家企业,高耗能、重污染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实现生态转型至为不易。

  近年来,徐州大力解放思想,树立新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竭力抑制工业污染。同时,对沟河湖库实施生态修复、清淤贯通,重构水生态体系,使徐州恢复碧水蓝天,为城市的生态转型、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能减排行动成效显著

  为彻底转变城市底色,实现城市节能减排、生态转型,徐州近年实施了较为系统性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根据实施方案,全市关停“五小企业”,将水泥、电力等行业列为重点整顿、整合对象。

  2003年以来,徐州市陆续依法关闭了162座小煤窑、52家小水泥厂、117家小造纸厂、76家小化工企业,拆除了市区790台燃煤锅炉,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拔掉了市区中心区的740根烟囱。

  水泥行业,徐州引进海螺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全市水泥企业由146家减少到不足10家,并在江苏率先淘汰了水泥行业的全部立窑产能,粉尘排放量减少了60%。

  电力行业,徐州7年关停小型机组近30个,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共226万千瓦,新建大容量机组586万千瓦。新建机组全部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装置,配备污染排放实时监测仪器,全市各大电厂发电量增加了150多亿千瓦时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则减少了25%。

  2014年,徐州被纳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行列,围绕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等方面,又开展了为期3年的整顿行动。

  以典型示范项目为抓手,徐州大力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华润电力率先完成辖区所有机组改造,实现超低排放,2017年总体污染物排放量比机组改造之前降低约3/4,年均节约9万吨标煤。“以前只要刮西南风,满院子落的都是粉煤灰。现在即便一周不扫院子,也看不出多少灰了。”华润电力附近口上村村民孙兴文对这一变化表示“满意”。

  两年前,随着旗山煤矿5个井口全部封闭,徐矿集团在徐州城区再也没有可生产的矿井。自2001年以来,该集团已关闭矿井28对,共计退出产能1974万吨。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问题,推行绿色建筑成为必然选择。2017年8月,徐州出台《绿色建筑创建管理办法》,规定主城区(含铜山新区、贾汪区)内所有新建建筑中,单体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规划用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及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民用建筑,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实施节能减排行动3年,徐州递上闪亮成绩单:连续两年5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017年全市非火电机组发电量较三年前增长209%。

  新能源产业成为转型发展新引擎

  徐州一方面鼓励传统行业争做节能标兵,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助力节能减排。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等新能源产业,成为徐州转型发展新引擎。

  目前,中能硅业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20美元/千克以下,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产能居世界首位。特别是中能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单晶硅生产废气全部转化成多晶硅生产原料三氯氢硅,克服了世界性环保和安全难题。

  在中能硅业等龙头企业拉动下,徐州基本形成从多晶硅原料到太阳能电站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带动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千亿级新能源基地培育成型。

  徐州拥有丰富风力资源。华能徐州铜山风电场是一个有着4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负责人吴凯算了一笔账:火电厂每发一千瓦时电要耗费标煤330克,而该风电场一年可以发电超过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替代燃煤发电节约标煤6.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

  目前,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已在徐州下辖的10个县(市)区推开。清洁环保的光伏光电产业,逐渐成了徐州市近年发展最快、成长最好的主导产业之一。

  现在这里分布着保利协鑫、国投环能、华电等数十家大型的地面光伏发电企业。结合当地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工作要求,加快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目前已有贾汪协鑫20MW地面电站、邳州深能30MW等多个项目,成为助力能源绿色革命的一支中坚力量。2017年徐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2014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全市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如今,当人们沿104国道进入徐州境内,可见山头上一座座“大风车”矗立在蓝天白云间……这些低速风力发电机组,是当地节能减排建设项目,已成为这个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象征。

水更清”行动构建城市水生态

  徐州境内沟、河、湖、水库众多,但许多河道淤堵、河水黑臭,污染较重。徐州治污的计划中,治水是其中重要的一项。2013年,针对市区主要河湖,“水更清”行动计划实施。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提升水质、生态修复……该计划旨在构建水清岸绿、库河相连、南北贯通的水系生态大格局。

  2013年1月,泉山区丁万河环境整治工程启动,沿岸18个小码头、4万多平方米的小养殖场被拆除,河道沿线铺设了截污管网,所有34处污水直排口门全部接入市政管网。与此同时,对沿线12.5公里河道进行了疏浚。

  市内其他河道的治理亦拉开序幕。昔日的内港小码头,变身为九龙湖南湖湿地公园;昔日的臭水沟马场大沟,告别了黑臭。

  数据显示,近年来,徐州市投资2亿元,沿河道两岸铺设截污主干管30余公里,拆除岸边棚户区2.6万余平方米。截止到2014年底,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5%。

  治水过程中,徐州启动北区水系贯通工程——徐运新河水系贯通故黄河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清淤、打通地下“通道”,引故黄河水补给北区水系,实现北区主要河道的互连互通。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徐州一些内河成了无源头的水体,尽管实施了截污和环境工程建设,但河道水体不流动,生态十分脆弱。为此,徐州市政府实施“引黄济奎”工程,从故黄河流过来的奎河水一路南下,让长期处于静态的奎河首次出现了“流动的风景”。

  通过治理,故黄河与徐运新河、三八河等18条河道实现贯通,使城区主要河湖形成有机整体,水系环通,一方活水穿城而过。

  为了让市区19条河湖水质更好,云龙湖、故黄河两个市区补水源头建设了净水厂,使云龙湖的水质透明度达到1.5米。“水更清”工程实施后,市区云龙湖、大龙湖、九里湖等“七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以上目标。

  通过不懈努力,“百年煤都”终变身为生态新城,曾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3个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1.2%。(樊海涛 孙井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