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望江产业扶贫:规划更严谨 发展有前景

  原标题:安徽望江六十个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产业项目

  规划更严谨 发展有前景(政策解读·聚焦)

  土地、湖面资源没有形成规模,缺乏竞争力。村民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粮油为主。经济作物、畜禽养殖业规模小;东临长江、西临杨溪河、境内有湖,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虾稻共育,培育蛋鸡养殖、休闲农业和设施蔬菜等产业……

  问题有哪些?基础怎么样?两相对比,这是安徽安庆市望江县雷江村的扶贫产业规划。县扶贫办主任刘正虎几乎将全县60个贫困村的规划烂熟于心。这些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有了规划,具体怎么干?望江县如何走好产业扶贫之路,记者进行了采访。

  了解市场规律,提高谋划能力,避免项目小散乱

  20万元,300亩,2016年太慈镇清平村投资建设莲藕种植基地。为此,村集体流转200多户村民,其中100多户为贫困户,流转费用400元/亩。当时,莲藕市面价格居高不下,原想着闯出一条新路。没想到,因降水过多,收成欠佳,转眼到了2017年,莲藕价格又滑坡,从2.1元/斤降到0.7元/斤。村集体两年间亏了50多万元,村里慌了手脚,急忙向县政府求助。

  “近年来,地方扶贫资金充裕,而且村镇政府帮助大伙脱贫心切,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项目决策考虑不周全的情况。”望江县副县长汪世平说。

  “目前,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小散乱。”汪世平说,“截至2017年,望江县莲藕种植面积15000亩,分布却较为零散,少有超千亩的产业基地,大部分是投资几万十几万元、几十亩或百余亩的项目。规模小、分布散、产量低、缺少销路,因此抗风险能力低,经不起市场波动。”

  扶贫资金确确实实用了出去,但贫困户增收如何,收益怎样,成效在哪?2017年,望江县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全面摸底全县产业扶贫情况,最终形成了针对60个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规划和全县产业规划。清平村首先尝到了甜头。今年5月,村里按照产业规划在120亩藕田里套养龙虾,效益良好,预计年底产值能有120万元。

  “以前,村镇干部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不善于根据自身情况谋划项目,在管理经营方面也缺乏经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清平村党总支书记李学友说,目前看来,新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也在积极考虑拓展产业链,进行莲藕和龙虾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希望可以全面带动村民莲虾共养,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扶贫要取得实效,不能只看一朝一夕。要保障脱贫户不返贫,能获得可持续性收入,这就需要有因地制宜、抵御市场风险的大项目。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汪世平说。

  不搞一哄而上和短期投机,合理选准产业

  “时下,一些村镇和贫困户对于市场规律不了解,对政府扶持的产业一哄而上,基本依靠补贴。一旦政策松动,又一哄而散。这样很容易导致贫困户再次返贫。”安徽农大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激宇认为,产业扶贫应避免短期投机,要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行为。

  望江县向安徽农大提供了气象、林业、水产、水利、交通等各方面统计数据,为规划提供必要便利。安徽农大则组织了40余人的专家团队先后67次前往各村镇摸底排查,4次征求政府部门意见,多次修改。实施意见形成后,又在60个贫困村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村镇意见。最终,60个贫困村都有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产业规划。

  “很多扶贫产业项目成效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产业扶贫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经济问题,涉及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单一学科的专家在编制产业规划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江激宇说,安徽农大在成立团队之初就组织多学科多背景的专家学者,分散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调研本领域问题,最终形成综合意见,确保规划接地气、更周全、可操作。

  在杨湾镇杨闸村的扶贫车间,密密麻麻的各种机器不停地运转,编织着一匹匹布,不停有工人穿梭其间。这家工厂每年生产2000万米亮丝布,远销东南亚、欧美。这便是当地根据产业扶贫规划引进的项目,此前还是一个闲置的厂房。

  “这里是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原料充足,工人技术熟练,发展先进纺织工业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杨闸村党支部书记姜奎华说。

  “我们去年进入望江,今年4月投产。目前有工人50多名,有一半是贫困户。未来,工人有200人,贫困户的比例也将达到80%,工资5000—8000元不等。”望江县祥云制衣公司总经理苏根祥说,“老乡在这里上班1年基本就能脱贫。”

  “扶贫产业项目最核心的目的是拿以前撒胡椒面的资金,来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为贫困户和贫困村选准产业,确保后续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谋划之初,就根据每个村镇的独特条件,为当地推荐了3—5个有规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江激宇说。

  产业发展起来,要做大平台做强品牌

  在雷池乡雷江村,五湖现代农业发展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产业初加工工厂正在建设。工人忙碌其中,不时有附近的农户送来自家养的小龙虾。“未来这里将形成养殖、收购、储存、运输的产业链。”公司总经理王业斌说。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里曾是一片低洼田。“牛下田,腿都陷进地里拔不出。稍微有点旱涝,就不能保收。过去,每亩100元流转费都没有人愿意要,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支书吴生联说。

  如今,受益于龙虾养殖,当地人的生活翻天覆地。“今年,小龙虾每亩400—500斤,市场价格20元—40元/斤。正常情况下,纯收入大概4000多元/亩。”王业斌说,目前共流转110户农民的土地,养殖面积约3000亩。带动周边40多户农户养殖龙虾,全乡养殖面积约5000亩。

  雷江村贫困户方欢友之前靠着家里的鱼塘,收益不多。如今,他也响应村里号召,把30亩水塘拿出来养殖龙虾,每亩年收益能超过2000元。“虾苗、技术、饲料和销售都由五湖负责。清塘、放苗期间,饲养过程中常有技术指导,只要按照要求养殖,其余基本不要操心。”

  同时,为推进村镇按照产业规划发展,望江县委县政府对产业发展给予了支持。“初期,通过一定财政补贴,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来。当项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能够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汪世平说。

  “随着扶贫产业逐步发展,将着重解决产业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缺少平台和品牌的问题。”刘正虎说,通过成立平台公司,避免当地企业在市场中自我消耗。利用统一的平台和品牌,管理所有乡镇产业产品,在对接客户、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人民日报记者 徐靖)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2日 02 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4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