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商协作“资金+”:助力商洛优势产业腾飞
汽车穿行在初冬的秦岭南麓,下高速不远便是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山间林木依旧丰茂,村落点点流水环绕,颇有几分江南水乡风韵。走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新修的水泥路、游客服务中心、农家客栈、小吃一条街……村支书记姚广东告诉记者,他们要将法官庙村打造成春天茶飘香、夏天荷满塘、秋天稻金黄、冬季日暖阳的“秦岭原乡”。这里正是通过宁商扶贫协作的“资金+”扶持方式,对接当地优势资源,变“输血”为“造血”的一个缩影。
当地贫困户开起了小超市
记者跟随南京市对口帮扶商洛市工作组组长、商洛市政府副秘书长祝瑞波走访了贫困户金汉兵的家里。多年来,老金主要靠在河南等地打零工维持家庭生计。随着村子开始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去年老金在家里开起了一个小超市。老金妻子冯昌琴告诉记者,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往后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祝瑞波也给他们出点子:“可以多准备点农特产品,每年有这么多西安、南京的游客来旅游,他们回去总要带点咱们当地的特产嘛。”
今年带动3.85万贫困人口增收
祝瑞波告诉记者,在工作组的建议下,2017年商洛市利用苏陕协作资金支持了50个村集体经济试点村,为每个村集体提供30万元作为股本金,村集体用股本金投资优势产业项目,项目收益利润的8%由村集体根据村民占股比例发放。法官庙村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就属于这一模式。村集体通过资金的注入,积极探索“资金+村集体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项目,直接或间接实现了集体增收,为集体经济壮大注入了活力,村民自然得到了好处。
资金支持是宁商扶贫协作的主要方式,如何用好用活苏陕协作资金、增强当地“造血”功能?祝瑞波说,一方面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可持续脱贫。去年试点的50个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641.37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均分红654元,带动了3.31万农户、5800贫困户增收。
今年前两批协作资金中,继续安排7595万元资金支持21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力求形成持续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就是聚焦带贫效应、精准安排协作项目,提升商洛产业发展水平。今年商洛市分配到的苏陕协作资金,第一批和第二批共支持84个扶贫协作项目,今年带动3.85万贫困人口增收。
“资金+”模式改变村民生活
记者在秦岭山间走访,发现宁商协作的“资金+”模式正在悄然改变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村民的生活。
在山阳县高坝店镇一处小山上,“金鸡扶贫产业园”几个大字高高伫立,一座座天蓝色顶棚的蛋鸡舍让这里充满现代化农业气息。在这个六合区与山阳县联手打造的首家现代农业产业化共建园区里,一枚枚新鲜的鸡蛋沿着流水线源源不断地输出,再经分拣、清洗、消毒、包装等环节,每天送往南京等地销售。26岁的村民陈红艳正在熟练地捡拾、打包鸡蛋,她告诉记者,她丈夫也在厂里维修机器,两个人每个月能挣到将近6000元,日子比他们过去在西安打工过得舒坦。
南京市六合区挂职干部、山阳县副县长范明辉介绍,这个项目的重点就是促进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主要采用“资金+市场”模式。金鸡扶贫产业园一共投资3.6亿元,在提供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支持900万元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拓展南京市场,并与南京众彩物流基地初步达成了供销意向协议,每天将可向南京市场供应鸡蛋10万枚。后期还将以南京作为中转站,打通上海、深圳乃至香港市场,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带动全县129个贫困村6000余户贫困户长效增收。
生产的木耳远销南京
走进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这个秦岭深处小山村经过一年时间的开发,已成了集农业、工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木耳小镇”,路边“青山绿水野森林,蓝天白云黑木耳”的广告语十分醒目。朱建峰是这里的村民,同时也是村里一家木耳加工企业负责生产的厂长。他告诉记者,木耳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力,“工厂忙的时候,老板每天早上开车去村里接人,下班后再把人送回家,还管三顿饭,手脚麻利的农民采摘木耳每天最多能挣200元。”生产的兴旺源于销售的火爆。南京市高淳区挂职干部、柞水县副县长杨宏玉介绍,这里山低坡缓河谷坦舒,遍山柞木成林,是优质天然木耳的重要源地,柞水木耳还入选了国家品牌计划。为了推进这一产业快速发展,今年除投入首期苏陕扶贫协作资金960万元用于提升生产能力外,加大了对木耳销售渠道的拓展,通过充分运用南京、高淳网络平台和营销能力,做好旗舰实体店及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工作。今年5月份上市以来,截止到目前,仅销往南京市场的交易额就达50余吨330多万元。
(龙虎网记者 田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