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共商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度”

  原标题:今年全国两会,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共商一件事”

  升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开启“加速度”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4个月,沪苏浙皖都在忙些什么?今年全国两会上,扬子晚报与钱江晚报、新闻晨报、新安晚报共同开展联合采访行动。请随4家省级晚报都市报的北京特派记者,走进“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中,看看代表委员们对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有什么好点子、好建议。

  江苏

  一批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项目正在推进——

  打通断头路,取消省界收费站,再建新高铁

  毫无疑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地处长江出海口的江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以来,一体化进程按下了“快进键”,江苏如何体现新担当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对记者说,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要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进而提升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提高站位、系统谋划。”陆永泉认为,三省一市在发展定位上,要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和全球强劲活跃增长极;在发展要求上,要聚焦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在发展路径上,要体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融合协同;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体现上海的龙头作用,还要更好发挥各省的特色和优势。在积极配合国家编制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同时,江苏正在研究制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交通运输专项实施方案》,着力扬江苏公铁水空运输方式齐全和江海河湖水运优势明显之长,发挥交通运输引领作用。

  “我们将更加注重协同推进,强化交通运输发展的全方位对接协调,突出抓好省际交通干线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重大事项。”眼下,一批加快一体化进程的项目正加速推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省际会商,力争年内开工北沿江高铁,让这条东起上海,途经江苏,西至合肥的高速铁路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纽带;落实去年签订的长三角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年内要全面开工协议明确的第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省际毗邻公交,近日将新开徐州至萧县的省际公交……

  陆永泉还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就年底前取消省界收费站达成一致。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已认真梳理了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的17个省界主线站的基本情况,并制定具体推进工作方案。对于沈海高速(G15)太仓段(在太仓主线站和上海朱桥段)未封闭路段,也进行了方案设计审查,争取11月底具备取消主线站条件,成为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无障碍出省”的省份。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石小磊/文)

  一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提案正在酝酿——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利益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大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对长三角一体化进行过系统研究,他准备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提案提交大会。他认为,长三角的一体化涵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制度设计、组织领导、利益共享等多层面的一体化,建议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让市场在一体化中发挥决定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应该从容易的做起、先易后难,首先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上起步。”杨德才举例说,打通断头路、城际交通的加快构建、跨行政区域交通卡的一卡通、公共服务的异地结算、高校学生的异地选课和学分互认等。“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已经基本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在条件便捷的基础上,一些优质资源可以先行实现一体化。”同时,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顶层设计,通过制度来保证平稳向前推进,加强制度一体化,区域内的行政单位不能“以邻为壑”;同时加强组织领导的一体化,国内可以对照京津冀一体化。而一体化的关键,是利益共享的一体化。杨德才解释说,区域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就是“行政壁垒”,因为存在利益冲突才会形成壁垒。

  “三省一市应该打破省级约束,让产业、资本、人才统筹协调发展。”杨德才建议,长三角一体化应当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只有市场才能让各类要素突破各级行政区的障碍把一个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通过三省一市的努力,把长三角打造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其中,具体举措包括,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弥补资本不足,还通过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发挥示范效应起到带动作用。”此外,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各平台的政策,让世界各地人才在长三角聚集。而长三角自身又是中国的人才重地,因此同时需要激发区域内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可/文)

  一个曾经“难通”的城市企盼发展新动能——

  建议将南通建全国交通枢纽纳入国家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认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正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北大门”的南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凌屹代表说,去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南通视察时指出,要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海港,赋予了南通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新使命。南通的这一新使命,将增强对长江中上游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从而支撑长江沿线及内陆更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支持通州湾建设江苏新的出海口,支持南通规划建设新机场。

  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是南通建设战略支点的基础。过去,南通受制于长江天堑,阻隔了来自上海和苏南的辐射,迟滞了南通发展追赶的步伐。随着苏通、崇启双桥飞架南北,使南通摆脱了“难通”的尴尬。当前,随着沪通铁路、盐通高铁、轨道交通的加快建设,南通正加速迈入拥抱高铁、地铁时代,各类发展要素也加速集聚。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下,南通正以江海联运、空铁、互联网三大枢纽为基础,积极构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门户,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凌屹代表建议,将南通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纳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等规划,从国家层面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同时,建议将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在长三角发展纲要和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将通州湾深水海港开发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纳入正在修编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郭小川/文)

  浙江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

  线下建跨海大通道,线上造“数字海洋”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专家型学者,沈满洪觉得自己责任很大,“我多讲一点,大家总能多了解一点现在的优势、不足,一起出谋划策,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就能走得更快一点,发展得更顺利一点。”

  沈满洪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从海洋讲起,从港口出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我觉得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沈满洪建议,在此基础上,创建沪甬舟自由贸易港。

  沈满洪说,对于这样的建议,有着强大的海陆资源、港口资源的支撑。“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二;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如此举世无双的港口资源,是创建沪甬舟自由贸易港的天然优势,一旦成型,将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在沈满洪看来,创建沪甬舟自由贸易港,首先要加强陆海统筹,推进沪甬舟跨海大通道建设。在他的设想中,沪甬舟跨海大通道建设是“长江巨龙”与“东海龙王”的联手和交汇。

  沈满洪建议,建设沪甬舟跨海大通道包括:谋划建设宁波-上海高速铁路跨海大桥,这样宁波与上海的连接从“宁波-嘉兴-上海”的间接连接,变成“宁波-上海”的直接连接;建设宁波-舟山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和宁波-舟山第二高速公路(经六横岛的南线)跨海大桥。同时,有条件的话,论证谋划舟山-洋山-上海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建设。

  这样的连接海陆的大通道,在沈满洪看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形成杭州湾大湾区的沪甬舟金三角,促进沪甬舟自由贸易港的快速发展;同时,真正实现陆海统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形成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陆联运的选择和竞争,促进物流效率提高。”

  除了打通陆海通道外,沈满洪还建议通过互联网科技的手段,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后的海洋经济发展,

  “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统计数据。”沈满洪说,“目前海洋经济数据存在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他建议,由国家统计部门牵头,发展改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配合,把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共同推进海洋经济统计指标规范化、切实促进“数字海洋”建设。

  (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 俞跃)

  安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推动长三角经济、科技、教育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存在一种天然融合。”袁亮院士说,“我主要从事能源领域,安徽盛产能源,上海、浙江和江苏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但是能源资源相对缺乏。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最好的一个一体化建设项目,就是带动了长三角整体能源清洁高效发展的皖电东送工程。”

  袁亮说,皖电东送工程把安徽的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资源,变输煤为输电。电是清洁能源,跨越淮河,源源驶向长三角,安徽为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最基础的贡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率的信息社会,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水系发达,几乎每座城市都通了高铁,百姓出行快速便捷。我们每年都要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很多苏浙沪的优秀企业家、科学家也加盟到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里来。”袁亮认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早已融合发展,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共通的文化背景。

  长三角地区如何发挥优势,高质量一体化融合发展?袁亮表示,应当以科技作为基础,以经济作为纽带,以人才作为支撑,“上海是国际金融大都市,也是基础创新、技术创新的一个聚集地。江苏和浙江民营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安徽经济、科技建设方面特色明显。国家有三个科学中心:北京、上海、合肥,长三角地区占了三分之二,应当在经济、科技、教育开展更多合作,实现互联互通。”

  在袁亮看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无论就区域内三省一市自身而言,还是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高度审视,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相信长三角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一体化发展新画卷。”接受记者专访时,袁亮也祝福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一个排头兵和好的示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上海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黄绮:

  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应尽早“通关”

  “人口老龄化,是长三角各省市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黄绮对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养老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她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7年底,沪苏浙皖户籍人口老龄化均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其中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为33.2%;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为22.5%。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目标是共同的,完全可以通过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黄绮表示,三省一市已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备忘录,“但目前还是存在较多的突出问题。”

  在实地调研走访中,黄绮发现,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行业标准的缺乏。“在不同省市,不论是对人口老龄化的统计标准,还是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程度的评估标准,乃至对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等级的认定标准都不一样。”

  黄绮表示,随着异地养老、旅居养老群体的增多,长三角区域内养老缺少服务对接和政策对接的问题也更为显现。比如120医疗急救体系就缺乏跨省市协调机制。

  而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问题是各地养老机构反映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了异地养老的最大瓶颈。“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政策都是地区性统筹或财政支出的,导致各地的医保政策、补贴政策缺乏对接。”

  针对上述问题,黄绮建议,长三角地区应当建设一个开放、交融的养老服务市场,打破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社会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同时,需要推动信用体系互认,服务和数据共建共享,早日实现医保一卡通,养老补贴互相认可和流通,医疗急救系统无缝对接等举措。

  “异地养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老年人口导入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小口径养老服务业加以扩展,从养老服务业发展收益中实现养老公益补贴支出的就地消化。”她说。

  (新闻晨报首席记者 宋奇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