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在成长

  原标题:有知识 懂技术 会经营

  太仓 新型职业农民在成长(经济聚集·会后探落实①)

  开栏的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代表团审议,就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创造等发表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等,也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

  路径已定,重在落实。即日起,本版推出“经济聚焦·会后探落实”系列报道,围绕“三农”、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领域,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观察各地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思路,敬请关注。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扎根农村、深耕现代农业。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从哪儿来?如何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对地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江苏太仓,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逐渐发展壮大,为太仓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难题——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太仓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作为工业强市,为何会那么早启动大规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闻铭负责农业、农村方面的工作已有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陷入了沉思。

  得益于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太仓早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纪大多在50岁以上,农忙季节劳力短缺,农业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现象较严重,等这些人老了,谁来种地?”闻铭说。

  双凤镇农技站副站长丁新红对此也有担心和思考。他说,虽没具体统计过,但镇里40岁以下的农民屈指可数,种地的基本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年纪大的农民既不愿接受,也接受不了,所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

  城厢镇东林村有2200亩水稻田,在村上农机库房里,各式农机设备琳琅满目。今年68岁的本地农民王林生是一名老拖拉机手,说起前几年的情况,他直摇头。“老机械淘汰了,引进了很多新机器,按钮多,上面都是弯弯曲曲的外国字,别说去操作,光看着就头大。”

  技术和理念都在更新,农村人才缺口很大。“在这个大环境下,如何种好地又考问着太仓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闻铭说,近年来,太仓开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培育——

  学到真本领,单位抢着要

  在东林村口的田坎上,堆放着一捆捆用白膜包裹住的秸秆,一辆农用拖拉机正展开摇臂,将秸秆包“抓”进货车。走近一看,驾驶员原来是一位小伙子,名叫单祎轶,是一名“95后”,“这些秸秆经过科学处理后,将用来喂羊。”他说。

  2017年6月,单祎轶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东林村合作社农场,成为这里的一名拖拉机手。“农村工作比我想象中要辛苦得多,忙的时候凌晨3点就要起床从家里出发,前往田间进行施药作业。”

  刚来时,也有人背后议论:“大学生什么行业不好干,非得当农民?”但单祎轶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每天都与先进机器打交道,干的都是技术活,所以也很有自豪感。”

  早在2013年和2014年,太仓市就联合农业院校,在全国首次采用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两期共招收了206名农业委培生,单祎轶便是其中之一。

  学到真本领了,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在太仓市举办的几次招聘会上,这些农业委培生都被“一抢而空”。工资也不低,底薪大多超过3500元,交齐“五险一金”,还有年终奖。单祎轶算了一下,2018年,除去五险一金扣除部分,他一共拿到了6万多元。

  “农村人才需求太大了”,太仓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科科长王鸣伟感叹,两期共招收了206名学生,目前有185人在农业岗位(包括一线生产、村务管理等各种岗位)。“效果很不错。”他说,到2020年,太仓计划再培养200名农业委培生。

  但即便如此,规模还远远不够。除了定向培养以外,太仓市还以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1991年出生的陶煜东从上海一家农校毕业后,就来到沙溪镇虹桥村承包了农场种植果树。2016年,果园在经营与技术上都遇到了难题。正当陶煜东一筹莫展之时,沙溪镇农村工作局推荐他参加了太仓市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班,授课老师多是顶尖的农业专家,他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最新的农业技术,在课堂外,老师们也是有求必应。

  2017年,农场出现了大面积的梨锈病,眼看着收获季节将至,陶煜东焦急不已,于是,他便向太仓市农业主管部门求助。在他们的协调下,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立马带队赶到现场,并拿出了一套详细的诊治方案,很快,梨上的锈斑就消失了,他的农场也逃过了一场灾害。

  前不久,陶煜东还领到了太仓市农委(现“太仓市农业农村局”)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绿色本本,盖上红章,拿在手里,特有自豪感。”他说。

  据介绍,自从2013年太仓市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截至2018年底,太仓累计培训农民达21207人次,农民培训及持证农民比例达78.23%。经过多年的努力,太仓已经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才队伍。如今,在太仓市,领证上岗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有564人,这些人不仅年富力强,学历层次也更高。

  闻铭说,今年1月份,太仓又增添了205名持证上岗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63人为大学本科学历,142人为大专学历。

  扎根——

  踏踏实实干,日子有奔头

  阳春三月,微风徐来,走在沙溪镇的林荫大道上,草莓的清香从田间扑鼻而来。在半泾村一处采摘园里,陈一帆正打理着草莓地。

  陈一帆今年24岁,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回家务农。见记者前来,他热情地摘下一颗白色草莓递过来,“这是我今年试种的‘白雪公主’,个头大,色泽好,一颗就能卖很多钱。”说话时满脸自豪。

  陈一帆在2017年毕业后,就进入半泾村工作,但他来到这里后发现,合作社农场的蔬菜产量虽然高,但利润一般,比如种植一亩芹菜,只能挣到5000元左右。

  深思熟虑之后,从2018年夏天起,陈一帆就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购买水果玉米种子进行试种。由于培育方法得当,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一个水果玉米能卖8块钱,而且供不应求。陈一帆算了下,一亩水果玉米每年就能挣4.5万元,经济效益极高,“种地虽然辛苦,但也能种出自豪感,只要踏踏实实干,日子照样有奔头。”陈一帆说。

  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陶煜东在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在对农场的绿皮梨种植模式进行改良,并设计出了Y字形、海燕形棚架,不仅亩产量实现了翻番,产品也能提前半个月上市。2018年,农场收获的水果达到了8万余斤,是3年前的4倍。

  如今在太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当农民也很骄傲,种地也有盼头”成为他们的一种共识。“经过培训后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技术底子好、接受能力较强,而且富有激情与干劲。”闻铭说。

  几年间,很多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年轻人不仅为太仓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他们自身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民日报记者 王伟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9日 11 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