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规划先行,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生态之城”谱写绿色篇章

  原标题:规划先行,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生态之城”谱写绿色篇章

  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燃气、雨水、污水、空调热力管、真空垃圾管,在国内首次将9种管线全部纳入约5米深的地下综合管廊内部;

  以长江水作“空调”,江北新区中心区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取水补水工程已全线贯通,每年可为新区节约用电量约1.4亿度;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国际健康城人才公寓项目中,江苏省第一栋未来居住建筑利用1.2米的光伏玻璃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大于50%,综合节能率大于65%……

  江北新区在新主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以生态优先,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绿色标准、生态标准,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之城”。

  打造“海绵城市”,地上地下同步规划

  在看得见的地面上,一条“青龙”已蓄势待飞。

  青龙绿带是江北新区重点打造的大型生态景观工程,规划为贯穿新区核心区的带状绿地和节点公园,西起老山脚下,东至滨江风光带,全长约7.5公里。一期工程景观已基本完工,启龙亲江乐园也于今年3月试开放,目前,二期工程正有序推进。

  青龙绿带利用绿带内水体,串联翡翠河、中心河、胜利河,加强水系连通性,承担更多调蓄功能,属于“海绵城市”技术。二期工程施工单位中建八局项目总工程师汪洋介绍:“一期与二期工程将以一条宽6米的‘山水绿廊’相连,绿廊分为骑行道与步行道,我们运用孔隙较大的透水混凝土,即便下雨天也不会积水。”

  而在地下,全长63公里的核心区综合管廊也正陆续推进,承担起市政功能,避免地面重复开挖。其中,“综合舱”规划的是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和自来水管,“燃气舱”只输送天然气,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二期工程2.2公里长的浦辉路地下将建成目前国内最宽敞的四舱管廊,这也是国内首次建设专门“海绵管廊”,四舱中将有一个专门用于收集和排放雨水的“海绵舱”。据负责二期工程建设的中铁十七局项目总工万磊介绍,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综合管廊内设置了独立的雨水舱,调蓄可用于绿化浇灌或道路冲洗,一旦超过控制水位,雨水舱就将泄水冲洗路面。

  路面景观绿道与地下“海绵管廊”共同作用,未来新区核心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绵城市”。

  新理念、新技术,拥抱绿色生活

  毗邻长江边,因地制宜,把长江水抽上岸,利用江水温差提取能量供冷供热。江水源热泵工程是江北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工程,服务核心区及部分隧道片区8.75平方公里,可为1500万平方米建筑提供冬暖夏凉的新能源服务。根据测算,公共建筑采用江水源功能,用电成本可节约30%。

  新区规划建设7座能源站和1座江水取水泵站,截至目前,已完成2座能源站和取水泵站12米深地下室桩基工程施工,接下来将进行地下空间的土方及支撑梁施工、结构浇筑,10月底封顶。预计年底,这两个能源站将建成使用。

  新理念、新技术正支撑着生态之城蓝图铺开。今年3月,巨型“充电宝”南京江北储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在用电低谷充电,用电高峰放电,十分智能。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储能电站,充满电时可供130户家庭使用一年。

  除容量为国内之最外,储能电站还有一个亮点:国内首个梯次利用。梯次利用是指将新能源汽车等淘汰下来的“退役电池”返厂维修,达到可利用标准后循环使用,避免资源浪费。该站共利用“旧电池”总容量为7.5万千瓦时,相当于3000多辆家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量。

  低消耗、低排放,江北新区对绿色建筑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国际健康城全部采用绿色、装配式、健康三大建筑技术,其中绿色二星级及以上建筑比例达到99%,绿色三星级建筑达50%,装配式建筑达到70%以上。

  推进长江大保护,织就滨江“绿丝带”

  江北新区通过搭建长江流域职能管理平台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的“智慧大脑”。第一期搭建的平台覆盖48公里的长江河道和3公里的水源地保护区,通过堤岸的自动巡检设备,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信息化全流程闭环管理。

  目前,新区已完成9处长江干流岸线利用清理项目拆除、6处长江“三乱”整治、5处非法码头拆除覆绿、12家港口码头和325艘“三无”船舶整治。

  为了让江更清、岸更美,江北新区还实施了长江岸线覆绿工程。造林绿化的范围为长江两岸大堤外1公里范围内,主要为长江干堤和临水侧至江水滩面、干堤背水侧堤角外100米范围。截至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绿化成活率达到95%,一条最美滨江“绿丝带”正在融入江北市民的生活。

  今年,新区还将统筹湿地、滩地、河口、防洪、绿化、景观建设,开展沿江造林绿化2000亩,实施新化生态湿地公园、大厂生态公益林、宏波码头生态覆绿等项目,加快构建长江岸线生态廊道,全面展现长江岸线美丽风貌。

  (南京日报记者 马立 朱晓露 夏思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