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半年我市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证书全省第一
106张证书彰显“嘉兴质造”话语权
【亮数据】
成为全省“品”字标标尖
上半年嘉兴市共有26家企业的58个产品获得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证书;新增认证证书数居全省第一,新增认证企业数居全省第二。
上半年,26家企业共发布实施“浙江制造”标准26项,完成全年目标的52%。目前,全市已累计拥有“品”字认证证书106张,位居全省第二;取得“浙江制造”认证企业72家。
【微镜头】
小蚕茧开启大制造
今年5月,浙江蚕缘家纺有限公司喜获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成为全省蚕丝被领域第一家获得该殊荣的企业。从小作坊起家,如今蚕缘已拥有13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近200名资深技术员以及独立污水处理设备和各种专业进口生产设备,走出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
桐乡是全省首批7个“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区)之一。经过三年试点,开展梯队培育,桐乡共主导参与制定28个“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均已发布实施;7家企业的9个产品通过认证获得认证证书;5家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品”字标使用授权书。其中,双箭集团通过德国TUV认证公司认证,开了“浙江制造”国际互认“双认证”的先河。
【解码半年报】
“品”字标助力产业、企业提升
“品字标浙江制造”是我省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据介绍,“品”字标的定位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获得“品”字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代表着浙江制造业的标杆,足以引领行业发展,也代表着行业话语权。
获得“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代表着“好产品+好产业”。拿下“品”字标认证,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绩效、企业绩效甚至管理绩效。从已经获得认证的产品和企业来看,新秀集团等3家企业贴了“品”字标的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30%以上,美大集团等3家企业价格高于20%以上,浦江缆索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赢得了韩国公司的定向采购,公司产品销售额提升5%。
市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化处处长孙菊英介绍说,从全市来看,获评“品”字标的产品和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其中又以终端消费品居多。可喜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发力,反映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从全市来看,我市有5个县(市、区)列入“浙江制造”品牌建设试点。此外,嘉善县成为全省首批“浙江制造”集中申报试点县,2018年考核为优秀。
“品”字标含金量这样高,全市各地都在加大力度培育,争取先发优势。嘉善县在加快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集中培育、集中制标、集中认证,为“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并出资1500万元建立“品字标浙江制造”建设专项资金,为开展培训、标准制订、产品认证及宣传推广提供保障,扶持政策力度为全省最大。根据嘉善出台的《全面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集中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到今年年底,该县力争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重点企业60家以上,研制“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80个以上,集中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100个以上。
此外,各县(市、区)都出台了“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奖励政策。今年年初,海宁出台十大新政,从加大要素供给和金融支持、支持技术进步、支持“品字标浙江制造”绿色发展和内外贸转型发展、鼓励认证企业“走出去”发展等多个方面,加码推进“品”字标认证培育。据悉,今年海宁市企业力争申报研制“浙江制造”标准50个以上,力争通过认证企业超过30家。海宁还在积极探索加强对“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的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品”字标含金量。
【冲刺全年红】
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工作“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在全市各地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高度参与下,我市“品”字标认证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下半年,我市将加快构建“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体系,以高标准促高品质,释放创新驱动潜能,有效带动标准、产品、工艺、技术及产业的进步。
提高“浙江制造”品牌创新能力,鼓励开展不同类型企业间、行业协会间的技术协作和技术共享,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强化“浙江制造”品牌企业培育。各县(市、区)根据《“浙江制造”县域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浙江制造”梯度培育方案,加强对标达标培育力度,强化对重点培育企业的培训,同时发挥“质量智囊团”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形式,对培育企业开展标准、质量、品牌帮扶提升,组织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实施“浙江制造”认证。
(嘉兴日报记者 郑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