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强榜单发布 浙企跨国经营迈向新高度
作为全球投资贸易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资源技术和价值链的制高点,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今,随着浙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一批日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浙江本土跨国公司正在加速成长。
11月13日上午,世界浙商大会开幕式上,浙江省商务厅正式揭晓了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强榜单(2017—2019年)。浙江在2017年启动了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并根据培育情况,每年发布一次本土民营跨国公司30强名单。
此次发布的20强企业,是在之前年度榜单的基础上进一步评选所得。透过它,或许能一窥浙江企业跨国经营的新高度。
白热化的20强之争
那么,此次上榜企业有何特别之处?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这20强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是近3年才开始布局海外的。例如万向、吉利、均胜、海亮,早在近10年前便已经“走出去”建厂或并购。这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2013年万向挺进美国、2013年万丰奥特收购加拿大镁瑞丁等一批浙江企业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
成功的海外并购,是不少上榜企业共有的经历。通过并购,它们不仅学习了先进技术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经验,更巧借并购品牌的渠道和知名度,迅速拓展海外市场。
以海亮为例,海亮今年初收购了德国企业KME旗下的铜合金棒和铜管业务相关资产。“这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收购其相关业务和品牌,能帮助海亮加速占领欧洲高端市场。”海亮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海亮自己到欧洲建厂,拓展品牌的周期会很长。
中小企业多,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少,这是浙江经济迈上新台阶面临的一大挑战。而通过跨国并购,一大批浙江企业在近年来得到迅速成长。
浙企加快“走出去”
此次上榜企业,代表的是数以万计的浙江跨国企业。
1981年,浙江企业首家境外机构在香港注册成立;如今,浙江已有省级以上境外经贸合作区12家,备案核准企业机构近万家。他们是浙江连接世界的重要渠道,引进国际高端要素、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浙江优化产业结构注入活力。
多年前,在卧龙电气收购一家欧洲电机厂时,集团总经理庞欣元眼中的欧洲制造“就像艺术品一样精致”,浙江制造与之水平相去甚远。而通过一次次并购,卧龙电气让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己所用。“今天的卧龙浙江工厂,在设备、技术等多方面都已赶超欧洲同行。”庞欣元说。
如今,卧龙控股旗下的卧龙电气的海外布局已经基本成形,在境外拥有14家工厂。去年6月,卧龙电气又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正式签署交割协议,顺利完成对通用电气中低压电器业务的收购,并且可以免费使用GE品牌10年。完成这一重大并购后,卧龙在全球电机领域已经具备了与西门子、ABB分庭抗礼的能力,成为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还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的一些中型企业也开始尝试在全球各地配置资源。同时,一些浙江本土跨国巨头抓住商机,化身境外产业园的开发商和运营商,让其他企业能够“拎包入住”。这也为更多浙江企业“走出去”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运行环境的能力。
例如,华立集团一早就在泰国建设了罗勇工业园;青山控股集团目前正在印尼建设占地超过2000公顷的产业园……这些园区将为国内广大中小企业谋求海外发展提供有效平台。
全球化大潮不可挡
就像番薯一样,浙江跨国企业将自己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它的块茎变得更加粗壮硕大。
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反哺浙江。典型的例子如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在台州、杭州、义乌投资或计划投资121亿元、110亿元、60亿元,建设沃尔沃工厂、电动车制造中心及动力系统制造中心。
如今,浙江企业跨国经营的硕果还结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仅2019年的浙江30强本土民营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投资项目97个,境外直接投资备案达到600亿元。以红狮集团为例,其在印尼、老挝、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五个水泥塑料生产项目,境外直接投资备案达到87亿元,项目有效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看到的是,浙江企业的境外资产规模整体依然较小。2015年,省商务厅曾对省内26家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当时这26家公司的境外平均资产为56亿元,而同期全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境外平均资产为524亿元。4年过去了,这一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依旧有不少提升空间。同时,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省的跨国企业国际化水平也依然偏低。
全球化大潮不可挡,融合大趋势未变。可以预见,在“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浙江本土跨国公司将站上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