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虹桥商务区已集聚一批大健康医疗产业上下游企业

  原标题:新政先行先试、“同心圆效应”显现,虹桥商务区已集聚一批大健康医疗产业上下游企业

  在长三角“坐标”中体现国际化特色

  11月13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大健康医疗产业是被重点关注的产业。

  在长三角这个独具特色的区域内,虹桥商务区已集聚了一批高规格医院以及大健康医疗产业上下游企业。记者昨天实地走访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绿叶利兰医院以及康德莱医疗器械等入驻企业,听听他们口中的“虹桥特色”是什么。

  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同心圆效应”

  对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来说,长三角的“坐标感”极强。这里通达四方:正南方3公里,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南方向则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直线距离5.3公里,乘车10分钟即可到达,长三角都市圈的“同城效应”显著。

  从2010年规划开始,新虹桥医学中心便担负着为长三角一体化服务的重要使命。如今,一期地块的部分项目已开业,不仅区位优势明显,也为长三角病患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去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开业,将最优势专科引入大虹桥地区,同时对接国家脑科学计划,打造国家神经科学临床医学中心、长三角创伤医学中心及大虹桥区域医疗中心。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透露了一个数据,开业一年来,虹桥院区出院病人中,非本市常住人口超过50%,远高于市卫生健康委统计的上海三甲医院整体水平。这其中,来自长三角的病人占比非常高。

  “虹桥商务区 ‘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给了医学中心一个对接长三角的机会。我们将借助 《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争取到明年年底,五所医院基本建成投入试运行。”杨杰说。

  围绕大健康产业,大虹桥地区如今已聚拢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既有罗氏诊断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麦迪睿医疗科技、康德莱医疗器械等土生土长的新企业。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要专注于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制造和研发,公司执行董事王彩亮透露,中国市场的心内介入器械仍由国外巨头把控,但目前他们企业的技术储备已达到国际水平,去年公司在中国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持器械市场的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有实力争夺这个细分市场的更多份额。

  这家2006年就落户江桥的企业与大虹桥共同成长,也越来越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同心圆效应”。今年10月,《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炉,王彩亮介绍,现在拿着上海的注册证就可以委托浙江、江苏的工厂生产,这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带来了积极影响。

  国际化能级背后离不开政策先行

  时钟拨回到2016年,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项目建设时,绿叶医疗集团是最后一个入园的参与者,投资10亿元的项目今年9月已结构封顶,预计于2021年或2022年开业;而今年9月,绿叶医疗再度拿出大手笔,投资20亿元建立全球首家“克利夫兰医学联合”国际综合医院——上海绿叶利兰医院,计划于2024年开业。

  对于为何两次大手笔投资虹桥,绿叶医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刁海鹏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园区能否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配套政策落地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在业界,新虹桥医学中心还有一个别称——“医疗自贸区”。今年4月,上海五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园区十政”),在大虹桥的这片热土上,鼓励公立医院专家进行多点执业、推动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进医保等新政先行先试。

  在杨杰看来,“园区十政”中,最打动他的是第五条“积极协调争取设备、药械先行先试政策”:“这是社会办医最希望的政策,国际化的医学中心意味着对园区设备、药械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政策,园区可向国家卫健委争取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备案管理,争取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支持政策,对于医学中心的发展大有裨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影像诊断中心内,已出现多款“进博会同款”,一些设备在上海“仅此一台”。

  “开放的环境对于医疗行业的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产业合作等都大有帮助。”刁海鹏介绍,得益于更多政策先行,在吸收国际化人才方面,集团先期将在澳大利亚培养核心护理团队,待医院开业后进驻。(记者 徐晶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