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打好生态和民族两张牌,景宁亮出高质量发展新姿态

  原标题:打好生态和民族两张牌,景宁亮出高质量发展新姿态——满园春色入城来

  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

  如今,率先在浙江省提出创建4A级景区城的景宁,整个县城即将“变身”为一座畲族文化主题公园。从进入县城那一刻开始,畲乡风情就扑面而来:造型独特的收费站,沿街而立的凤凰灯柱,畲族彩带元素装饰的车站、变电箱,别具一格的廊桥……这是景宁的第一张脸谱。

  第二张脸谱,是绿色的。眼下正值初冬,景宁却依然满目苍翠。高达80.85%的森林覆盖率,各色村落散布在数百公里弯曲的山路边,畲乡人民的收入也跟着山路“层层上升”:2018年,景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778元和18170元,县域综合实力跃升全国120个自治县前列。

  在婉转的山歌和鲜艳的凤凰装中,打好生态和民族两张牌的景宁,亮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

  生态变成“有价之宝”

  这个时节,走进景宁县雁溪乡,满树银杏纷飞落,雁溪村“旧”得很真实,“老”得很可爱,在断壁残瓦之间,承载着乡愁,述说着光阴的故事。连续13年举办的“雁溪古风”摄影节,已经让畲乡南部的这个小村庄小有名气。“雁溪古风”还吸引了一个投资4500万元,集康养、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康养度假综合体项目入驻。

  如今,在景宁,护好美景河川,发掘“生态财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距离县城20公里的大均乡李宝村,海拔550米,全村503人,畲族人口占了98%。这个地地道道的畲族村,从偏处深山到声名鹊起,从人迹罕至到游人纷至沓来,只用了5年。

  李宝村的村民,在农产品上实行最严格的生态要求。所有蔬菜都用自然农法耕种,不喷打任何农药,坚持用草木灰、茶籽饼等有机肥、微生物肥。这里的乡村旅游模式,通过精确计算生态环境承载量,设立“绿色栅栏”,将汽车尾气、过量游客拦在“门外”。村里每天只接待103名游客,其中甚至还包括本地村民的亲朋,若游客量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李宝村的村民去年仅靠在村里务工这一项,就拿到了800多万元的工资。

  高颜值生态,越来越多地和高收入画上了等号。12月的一个上午,秋炉乡迎来一群来自“隔壁”云和县玩具厂的员工。“居然还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道和这么多运动项目,真是不枉此行!”玩具厂员工龙凯丽说。

  像这样热闹的场景,一年前的秋炉人还想都不敢想。秋炉乡距离景宁县城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一直以来村庄“空心化”问题严峻。从第一次开门迎客到每周接待4至7批游客,短短半年,秋炉乡共接待各地游客5000多人次,仅接待运营一项直接带来的纯收入就近20万元。“今年9月,秋炉乡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消薄任务。”秋炉乡党委书记陶幸圣说。

  “让山水林田湖草,甚至空气都成为有价之宝。”景宁县委书记陈重表示,探索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可度量,致力于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服务并统一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

  高山变成“海拔经济”

  景宁136个村庄,位于海拔600米以上的就有96个。

  “海拔600米,在景宁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县农业局局长柳先敏称,96个村位于海拔600米以上,11万亩纯净无污染的耕地、150多万亩山林资源也位于这条线以上。由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高山生产的农产品很受市场青睐。

  两年前,景宁把海拔600米以上村庄出产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景宁600”。今年截至目前,“景宁600”产品销售额达5.8亿元,同比增长16%,品牌溢价率达35%。

  天蒙蒙亮,景宁梧桐乡林山村的村民们就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萝卜、青菜、包菜过称装车。用不了4个小时,这些冒着“新鲜气”的高山蔬菜就将坐着“飞柜经济”专车抵达温岭人的餐桌。在景宁和温岭之间,有一条冷链物流专线,每天把“景宁600”产品送到温岭。

  景宁畲族自称“山哈”,即山中客人。如今,东弄村、敕木山村、城西村、惠明寺村、岗石村、金丘村等山中村寨构成了畲家田园综合体,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发展稻鱼混养、惠明茶园、香菇大棚、葡萄采摘园、多肉种植基地等农业特产带动旅游业的特色经济体。这些村落也成为“600农场”“600花园”,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景宁600”孕育出来的富民生态产业,已拥有特色农产品基地7.81万亩,加盟签约主体53家,105款农产品,一年接待观光游客1.8万人次。来景宁考察的《印尼新报》82岁总编辑李卓辉感叹,“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啊,深山里也能耕出‘金苗子’。”

  畲乡变成文化大IP

  到了景宁的游客,都会看一看歌舞剧《印象山哈》。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耕耘于河谷,纵横于阡陌,驰骋于神话和梦想之中。

  “畲族分散全国,我们要把景宁变成畲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把畲族文化弘扬出去。”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这是文化工程,打的是旅游基础。

  1200多年的光阴在此烙下了深深的“畲味”。热火朝天的“操石磉”,原汁原味的“山哈酒”,活力四射的“畲族舞”……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景宁的发展不容小觑,“三月三”便是一个例子。作为畲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三”,畲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而景宁的“三月三”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将全县各地节日聚散为整,逐渐形成了贯穿全域、全年的文化产业节庆,拉长了节庆链。

  “民族牌”是景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旅游业要发展,景宁和其他地方必须错位竞争,扬长避短。”在景宁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蓝利明看来,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便是景宁独特的优势,“我们想围绕中国畲乡品牌的打造,把文旅融合做透。”

  旅游业是景宁培育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在鹤溪街道旱塔村,作为畲族文化总部的重点项目“千年山哈宫”正在加紧建设,目标是建成中国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在千峡湖畔,一座外舍新城拔地而起,成为展示畲族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新景区。

  “风情”入城,发展留下文化烙印。畲族有语言,但无文字,文化传承依赖口口相传。现在景宁的文化企业达到100余家,激活了传承的力量。从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到在职业高中开设“畲艺班”,每年为全县畲族文化产业输送50余位人才,流向旅游、演艺、茶文化等多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从依附于土地,转化为依附于生态、依附于文化。山区生态、民族文化,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激发群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如今的景宁,正在书写一个个生动的创富故事,畲乡振兴的新画卷也在徐徐展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