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补链十法”,打通产业链梗阻
好比一辆汽车下线,需要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组装,少一个都不行。全面复产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恢复畅通,少了其中哪一环都不行。
疫情防控期间,原本畅通的上下游产业链,变成连环“梗阻”。为了推动企业早日顺利复产,浙江各地迅速出手,探索出“补链十法”,推动浙江跑出了复工复产加速度。
数据上云,精准协同补链
如何“补链”,浙江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各显神通。
广泛应用大数据手段战“疫”的浙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也发挥着大数据的优势,如“数据上云调配法”“生产资料共享法”。
台州市设立“台州市迫切配套企业复工协调平台”,由已复工企业提出配套企业迫切复工复产的建议名单,然后相关部门按图索骥,精准推动配套企业尽早复工复产。
针对生产资料紧缺的问题,有的地方建立紧缺生产资料数据库,引导区域内企业共享生产资料。“衢州市相关部门帮助协调了18名员工、70吨钢板,帮助我们解决了缺工缺料的燃眉之急。”浙江亚宁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已按期交付了一批灭火装置订单。
服务企业打通产业链梗阻,各地政府部门想招出招。慈溪市建立“千人万企、网格组团”的助企服务制度,组建2000余名专员队伍,“一对一”服务网格内规上企业,“一对多”服务网格内配套企业,精准协调解决产业链关联企业复工复产困难。
为了畅通产业链,整个社会系统高效运转起来。除了企业自身、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也发挥重要作用。织里镇童装商会持续对接上游企业集中的广东、福建等地协会,锁定原材料,帮助企业复产。如今,织里童装已运转起来。
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全省31个制造业行业产能恢复率已超过75%,浙江制造业产业链条逐渐畅通。
龙头牵引,畅通内外循环
以龙头为牵引,畅通内外循环,是各种方法的内核。
进入3月,卧龙集团各生产车间已是机声隆隆,恢复了昔日忙碌的场景。一个龙头企业的背后,是一批本地配套的中小微企业。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的旭浩金属制品厂和葆润减速电机有限公司,就是卧龙的配套企业。它们复产,卧龙复产才会更顺畅。为此,当地开辟绿色通道,短短几天就帮助两家企业实现了复工,从而也保证了卧龙的连续生产。
“企业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卡壳,就可能导致整条产业链运转不畅。”上虞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虞重点摸排了区内阳光、卧龙、金盾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区内配套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加速开复工审批进程。目前,区内配套企业早已全面复工。
用龙头牵引中小企业,以中小企业促进龙头,形成畅通的产业链循环。“产业链复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作用要发挥好,从而整体提升全产业链能级。”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教授认为。
区域内循环打通,相对容易。但对浙江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而言,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往往不局限于一地,它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光有区域内乃至省内循环的畅通还不够,省域之外的产业链也亟需打通。
通过加强政府间、部门间对接,浙江多地根据企业需要,组建跨省跨市低风险疫情“同盟军”,签订企业复工复产同盟军战略协议书。如舟山市普陀区与山东聊城经济开发区多次对接后,帮助本地企业浙江巨航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聊城原材料供应商恢复正常供应。
内外循环畅通,龙头企业复产强劲。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10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产能恢复率已达88.6%。
谋划长远,重视强链战略
透过此次疫情,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增强产业链韧性,确保产业链安全,比任何时候都值得重视。
其实,浙江对此已有谋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浙江多场重要大会中,制造业产业链被频频提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
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块试金石,对浙江的产业链进行了一场突击摸底考试,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长短板,可对今后产业链的谋划与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不难发现,浙江产业集群较为发达,但仍有转型升级的空间和必要。此次疫情中复工复产较好的区域,往往是区域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地方。浙江需要重视本地产业链的升级发展。”邬爱其说。
他还提出,浙江企业需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纳入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提前准备应急预案,以减少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面对疫情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加速战略预案的制定或调整,这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对浙江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机遇期,如何调整好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保证自身上下游产业链的安全,浙江企业大有可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