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苏州吴中:“博士工作站”驻村,薄弱村“摘了帽”

  临近小满,位于苏州吴中东山茭白港的新潦村集体基地上,枇杷已经成熟。5月13日一大早,村民金惠红正在加紧采收,看着金黄饱满的枇杷,他不禁又想到了从去年开始,就经常往基地跑的裤腿带泥的“黄书记”。

  东山话“黄”“王”不分,老金嘴里的“黄书记”,其实叫王镇,是2019年苏州市组织部选派的到村任职“第一书记”,作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教研室主任,王镇也是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中唯一的农学博士。在老金他们的认知里,派驻干部应该是在村委上班,但这位年轻书记到田里报到的时间不比在村里少,还经常拉着他说农事,连粘虫板怎么悬挂,王镇都亲手教他们。

  地处东山镇腹地的新潦村,位于太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村民大多以养殖鱼虾蟹,种植莼菜、果茶等经济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缺乏大型村级集体项目,被划定为苏州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

  “村集体前两年种了15亩的枇杷树,去年又陆续引进了200多棵蟠桃树,但是生产方式较为原始,主要依靠本村技术工人的经验,为了提升果品质量,保障绿色生产,我们引入了果树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这样产出的枇杷卖的更贵。”王镇说,必须让农民从科技中尝到甜头。

  除了枇杷等果品,享誉海内外的太湖莼菜也是新潦村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到任以后,王镇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经济合作社的84户莼菜种植户进行调研,他发现村里莼菜产业存在规模化程度低、市场局限等问题,提出在生产上通过“基地+入户”的融合模式改进种植制度,在模式上发展“农旅文”三元一体,拓展产业市场。

  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王镇开始向“娘家”寻求帮助。2018年下半年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校区全面启用,其驻地就在新潦村,校区拥有蔬菜、花卉、果树、茶、作物等专业高级职称人员25名,博士9名。为了将技术支撑常态化,学校把“博士工作站”直接引入新潦村,通过入户示范、集体土地生产指导及项目争取等方面工作,以点到面进行农业技术服务。

  “目前村集体的枇杷园通过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价格较普通的高10元/斤左右,今年预计单项帮助农民增收约6万元!”苏州农职院果树博士、“新潦村博士工作站”入驻专家王鹏凯介绍。在2019年下半年的传统鱼塘退养中,入站蔬菜学博士李慧敏也为村民在养殖改种植的产业转型中提供了大量指导,截至目前,本村莼菜种植面积从650.5亩增加到近千亩,种植产值增加70万左右,有效完成了太湖退养转型的探索。同时,为了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好地利用好莼菜这张“王牌”,服务团队还积极为新潦村指导共享农庄建设,并向上争取市级项目资金。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振陆介绍,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学院一如既往的落实人才、技术、资金支持,深入扶贫一线,发挥农业院校在“三农”问题中的领路人作用,坚定协助对接村完成产业转型、增效。2019年年底,新潦村集体稳定经济收入为272万元,基本完成经济薄弱村摘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0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