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站上“C位”之后
从地图上看,余杭区像个卧倒的字母C,自东而西,拱卫于杭州老城区北部。自2018年起,随着GDP、财政总收入连续两年在省内县市区排名第一,余杭站上了发展的“C位”。
2001年撤市设区后,余杭区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站上“C位”之后,将自身放在全国坐标体系中,余杭自问:如何破解区域、行业、企业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如何在城市能级、环境品质、治理能力等各方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手,锚定“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目标,余杭奏响了全域创新、全域美丽、全域治理的跨越三重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更让我们明确了目标,我们要全力争当高质量发展的‘全优生’,努力成为建设‘重要窗口’的排头兵。”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全域创新补“单核”短板
多几个阿里巴巴才好
“2019年度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94家。”近日,余杭区科技局局长周坚欣喜地告诉记者,在科技部近期公布的名单中,该区一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其中202家由该区孵化载体自主培育。
“千企登高”,正是一年多来余杭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破解创新驱动“单核”短板的有力注脚。
企业有阿里,产业有数字经济,平台有未来科技城……当其他地方艳羡之时,余杭却在反思“单核”短板:下一个阿里巴巴在哪里?“西强东弱”的格局怎么破?大企名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关键创新指标如何追赶国内领先区域……
推进全域创新,多点支撑、“双引擎”驱动和区域协调错位发展,是余杭的应对之道。
把全区变成一个大“孵化器”,从城西单核,变为全域多点。余杭把在城西行之有效的双创模式,复制到东部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和中部的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不到两年,余杭五大产业平台全部有了市级以上“孵化器”。仅2019年,余杭新增孵化载体45个、物理空间184.3万平方米。
创新生态,在东、中部产业平台快速形成,也促使人才东进。今年3月,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浣军通过人才“云评审”,将人工智能服装设计系统项目落地临平新城。“这里有较为完整的服装产业链,还有艺尚小镇这样的创新载体。”浣军说,对企业来说,产业链和创新氛围非常重要。2019年,光临平新城就新增人才5200余名,比上年增长27%;今年一季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同比增长183%。与此同时,中法航空大学项目和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分别落户该区中、东部,未来的人才集聚效应可期。
阿里巴巴式的企业,多多益善。除了孵化创新企业外,余杭大力招引创新型头部企业。在余杭奥克斯创智一号园区6号楼,有一支180人的人工智能团队,这里是5G头部企业vivo杭州AI研发总部。这两年,OPPO、字节跳动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纷纷在余杭设立研发或运营总部。
由此,阿里系、新引入的大企名企、深耕本土的老板集团等一批年产值从十亿元到百亿元级的企业(其中包括9家隐形冠军和42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以及星罗棋布在各大平台的创新型高科技和小微企业,在余杭构筑成一个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孕育着进一步“腾飞”的新动能。2019年,余杭新开办企业24873家,分别比2018年和2017年增长42.89%和86.43%。
双创活力,激发出更完善的产业链:城西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已吸引近400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研究机构入驻;在东部,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已集聚生物经济上下游企业220家,艺尚小镇集聚线上线下设计师130余万名,推动传统家纺服装业蝶变……4月底刚开园的“遥望”直播产业园,3天就带动各类商品实现1.1亿元销售额,短短一个月内与30家MCN机构、品牌公司、供应链公司、直播机构签约,一跃成为国内直播产业的头部企业之一。
全域创新,大大增强了余杭经济的韧性。疫情“大考”下,今年前5月,余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1%,营收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8%;新增市场主体20172家,同比增长21.94%;签约11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
全域美丽提升城市能级
主城区要有主城区的样子
曾经,余杭对于老杭州人来说,就是“墙篱笆外”,就是大农村,与“主城区”一词不沾边。
对余杭人来说,又何尝不是?3年前,乔司街道三角村村民蒋伟芬因拆迁搬到了临平城区,当时她庆幸“逃离”了脏乱差的城中村。
如今,蒋伟芬却有了搬回老家的想法。“最近特意回去看了,周边配套太赞了。”她说,200多亩的丰收湖公园快建好了,与建设中的安置房一路之隔。“余杭就是杭州主城区的一部分。在公园里建城市,是我们的理念。”该区全域美丽办主任王再良说。丰收湖公园所在的九乔商贸城区块,正由城中村蝶变为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和优美宜居之地。
当主要经济指标占据“C位”后,余杭人发现,城市能级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老问题更加凸显:三面接壤杭州老城区,城乡接合部面积大、环境差;撤市设区已10多年,与周边和主城区的交通对接仍不够畅达;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有限,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市能级落后,最终将无法承载发展和民生需求。
来一场全域“美丽革命”,优化城市硬软件,实现“内外兼修”,这是一个大都市主城区应该有的样子。
城西提升,东部“靓城”,中部抢抓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发展机遇,把文旅融合与新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余杭人收获喜悦。
环境更美了。塘栖镇、闲林街道等28个小城镇,通过环境整治、公共配套提升,完成美丽蝶变,其中15个成为省级样板。今年,运河街道、径山镇等6个镇街又开始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17个城中村超19万平方米完成拆除,静待新生。236公里绿道,将各个公园、景点串珠成链。一条起于艺尚小镇,串起临平山、超山,直达塘栖古镇的绿道“大动脉”正在推进中。
路更通畅了。2018年底开始,从秋石高架、东湖高架和留石高架余杭段建成通车,到今年4月地铁5号线和16号线贯通运营,以及杭海城际、杭德城际、铁路杭州西站的开建,余杭一步步实现与周边及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通。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余杭大剧院投用,临平文化艺术长廊建成开放,刚开馆的临平图书馆“智慧”到让人忍不住要去打卡……
“美丽革命”,使得余杭全域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环境风貌不断完善,东、中、西部正朝着各具特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态势前行,既增强了各片区综合竞争力,也让市民获得感满满。
全域治理依托技术赋能
垃圾分类事小却见功力
6月11日,余杭荣誉榜上又多了一块“军功章”——2019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县(市、区)。对余杭人来说,这不仅是事关民生、生态的关键小事,更是事关全域治理的大事。
余杭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列第一,超300万的实际人口同样是第一。人口不断流入、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一度造成该区矛盾纠纷数量与政府化解处置能力不匹配。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朱晓燕“自揭家丑”:“前几年,余杭的经济报表很好看,但平安报表却不同步。”
针对这一短板,余杭启动全域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治理面广且复杂,如何精准发力?去年初,余杭掀起一场全域垃圾分类“革命”,旨在以“关键小事”撬动全域治理这件“大事”,完善、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
“垃圾分类能做到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一定强,也体现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曾这样阐释背后深意。
充分发动各级党员干部、村社志愿者、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余杭一方面以党建引领实现“长效管”:各级“一把手”隔三岔五暗访不断;“公家大户”带头,全区比学赶超;各镇街、村社因地制宜,借助党员入户宣传、巡检督导等方式,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余杭通过市场化力量助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和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引入“虎哥”公司上门收购居民家的可回收物,居民将获得的“环保金”用于兑换便利店商品。目前,余杭建立“虎哥”回收服务站196个,覆盖城市小区584个和34.7万户居民,直接促进居民养成了良好的分类习惯。今年以来,“虎哥”累计回收可回收物、大件垃圾2.75万吨,回收利用率达到97%。
短短一年时间,余杭在实际人口增加20多万的基础上,2019年生活垃圾焚烧填埋量同比减少7.71%。今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垃圾分类仍坚持推进。截至5月底,该区生活垃圾焚烧填埋量比2019年同期减量17.71%。
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直接促进了从区、镇街到村社的治理能力大提升,也为抗疫期间的精密智控和社会总动员进行了一次提前预演。结合数字经济赋能全域治理,余杭拉起一张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治网”。
在该区综合治理中心,记者见识了这张“网”的功效:横向,依托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打通全区43个部门165套信息系统;纵向,通过构建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覆盖全区20个镇街和342个村社。数字化归集社会要素,余杭让大数据推动政府决策更科学,服务更高效。
“抗疫期间,我们区把防疫指挥部搬到了综治中心,既通过这张网上的发烧人数、小区管控等相关数据来研判形势制定对策,也通过它及时沟通上下情,确保了从区级到村社的信息和指令直达。”朱晓燕说,关键时候,这张“智治网”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余杭率先研发应用“健康码”、复工复产和常态化疫情防控。
“双线”发力,余杭正将疫情防控中运用的“一图一码一指数”机制引入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助推打造“整体智治”政府,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2019年度全省平安考核中,余杭名列第五,入选“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金波 吴雅茗 苏靖 唐骏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