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从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传来消息,“启东青豌豆” “启东青蚕豆” “启东青玉米” “启东青毛豆”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截至目前,南通市共有地理标志44件,今年新认定6件地标商标,新增数全省第一,总数位居全省第三。经过多年发展,南通市在地理标志培育中已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知产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方水土孕育金字“地标”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产品早在1883年的《巴黎公约》中就曾被提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这一概念,并且建立了原产地标记制度。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孕育了大量地理标志资源。我国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食品等领域,如库尔勒香梨、山西老陈醋、武夷山大红袍、阳澄湖大闸蟹、安溪铁观音等。近年来,地理标志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工艺品、中药材等也被纳入保护范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宝”,地理标志产品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譬如这次我市新获认定的“启东青豌豆” “启东青蚕豆” “启东青玉米” “启东青毛豆”,就是启东传统的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并称为“启东四青”。作为地方农产品中的优势品类,“启东四青”不仅畅销长三角,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较高知名度。
与普通注册商标不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主体应当能够代表整个地理标志产业的利益,如产业协会或社会团队等,而不是某一个自然人、企业。如果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同样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创品牌,我市地标总数全省第三
我市的地理标志培育可追溯至十余年前。2010年,“如皋盆景”获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结束了我市无地理标志商标的历史。
“十三五”期间,市政府出台《南通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市区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单位给予每件50万元奖励。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深入挖掘,紧密联系农业、气象、环保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农产品资源展开全面调查,初步梳理出其特有品质与本地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联的近50种特色农产品,逐一分析其种养殖现状、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及品牌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展开专题调研,推动各地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支持力度。
从无牌到创牌、从创牌到做大、从做大到做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44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31件,地理标志产品13件,总数位居全省第三。
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强调了产品的原产地,有效提高了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市场上出现了贴着地理标志商标品质却不好的产品,对整个地理标志产品都将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大力推动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经销模式,提高了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
强运用,助推小产品变身大产业
地理标志产品往往是“一个瓜、一只鸡、一粒米、一朵花”这样的小产品,怎样才能将小产品发展成为大产业?事实上,这正是地标商标认定的意义所在。
海安出产的大米,品质好、口感佳,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2014年12月,“海安大米”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9月,海安大米产业联盟成立,季和米业等5家联盟内的重点加工龙头企业获得“海安大米”地标商标使用权,并与300多个种植大户建立了订单合作关系。龙头企业与种植基地和种植户抱团发展,品牌知名度打响,价格和销量也随之上升。2019年,“海安大米”销售量20.5万吨,销售额8.2亿元,农民每亩增收超60多元,全市农民增收3350万元。
通过强化地理标志运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从地理标志中尝到甜头的,不仅仅是“海安大米”。“如皋盆景”“如皋白萝卜”“如皋黑塌菜”“如皋黄芽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年营销收入近100亿元,带动20多万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如东文蛤”养殖、生产人员达4万多人,养殖面积40多万亩,年出口量8000吨,占全国出口量40%以上;“海安河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200多家连锁加盟店,市场占有率超过85%。
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通过打好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各类知识产权组合拳,创造更多效益,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将地方特色小产品打造成国家甚至国际知名大品牌。(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