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好城乡“双驱”先手棋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浙江锚定历史方位、扛起时代担当,即将踏上“十四五”新征程。
近日,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着力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当头炮”落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上,这是基于浙江客观实际下出的一招先手棋。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连续19年和35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杭甬两个“万亿级”城市双核驱动,为此奠定了雄厚基础。
这一招,既是消费提振的“加速器”,也是投资扩张的“催化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持续释放城乡消费活力、投资需求潜力,必将成为浙江构建新发展格局持久稳定的动力源。
关键词:核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
杭州城西,一座58平方公里的“云城”呼之欲出。这座处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的新城,以杭州西站枢纽为核心,拥有大批高能级产研平台:梦想小镇、菜鸟总部、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之江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实验室……最高约400米的摩天大楼群,刷新杭州“城市天际线”,彰显世界级创新策源地的城市雄心。
而这,只是杭州“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的缩影。向东,整合大江东和下沙,成立钱塘新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向南,三江汇“未来城市实践区”呼之欲出……杭州正拉伸“城市骨架”,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亚太国际门户重要枢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平台。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地图,纽约、旧金山、伦敦、东京已证明,产业和人口必然向中心城市集聚。浙江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起点提升城乡区域经济循环,须有中心城市起到龙头、引领作用,成为新发展格局之“核”。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让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有效集成、深度融合,让全天候、全过程、全要素、全社会参与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中心城市是高质量的双循环动力系统,一方面创造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有效供给;一方面高质量融入国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和优质产品,另一方面高质量服务国内大循环,激活城乡内需体系和投资潜能。
“中心城市强,则整个区域发展强。”展望“十四五”,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庆明说,“像杭州、宁波两个万亿级城市,通过自身的‘集聚—扩散’辐射作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导性力量。”
关键词:人
形成吸住人的“磁场”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乡村振兴中,人亦是关键。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形成对人、对人才的强大“磁场”。
浙江正着手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此前,浙江已全面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无论城乡都是“浙江居民户口”,省内可自由迁徙。今年5月1日的户籍新政,又放宽集体户设立条件,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小镇、人才公寓等都能设立集体户,让闯荡城市的年轻人没了后顾之忧。“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优化浙江的营商环境。”省公安厅治安监督管理总队副总队长孙芝芳的话,道出了改革的初心。
城市“磁场”强劲,人口增长曲线陡峭。2019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年净增55.4万人,全国居首。其中,杭州城镇人口813.3万人,相当于每7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杭州“城里人”。宁波也紧追其后,一年净增34万人,排名全国第四,城镇化率达73.6%,远超全国60.6%的平均水平。
每一个人的城镇化,都会有购房、购车、生活、教育等“刚需”,意味着消费潜力的释放;每一个人的城镇化,都要就业、创业,意味着为城市提供有效供给;每一个人的城镇化,都意味着城乡区域经济大循环更加畅通。
与此同时,根据国外经验,城镇化率一旦超过80%,将出现“逆城市化”浪潮:一些人开始“逃离”大都市,寻找诗与远方。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改革、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行动……浙江近几年实行的这些关键举措,都在乘势为乡村带来人才、创业者、游客,形成了乡村吸住人的“磁场”。伴随人而来的,是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更多要素流入农村。
只有以人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发展,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增加,激活城乡内需体系和投资潜能,促进城乡要素循环、产销循环、市场循环。
关键词:统
加强全域“一盘棋”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将全省域看作“一盘棋”全面抓:既抓住中心城市“牛鼻子”,也抓大中小型城市(镇)组团式协同发展,更抓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统”,首先体现在大中小城市(镇)的功能互补上。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城市群的组团式协同发展,将是一个鲜明特征。这种协同,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内大循环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省域内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浙江大中小城市(镇)协同发展正呈现出新的态势。
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就是这种协同发展在浙江重大战略推进中的一个体现。今年6月,省委全会提出,探索将德清相关区块纳入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管理建设。对与杭州仅一“桥”(上塘高架桥)之隔的德清来说,收到了搭上“未来硅谷”快车的车票。对杭州而言,周边有一圈像德清这样的小城,它们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在国际大循环上能承接外溢,在国内大循环上又能承上启下。
不仅是大中小城市(镇)之间要协同,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这种协同,不仅将打开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局面,还将创造出极具浙江辨识度的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这样的新格局已经初露端倪。在浙江,村与城之间的鸿沟,已变得并非不可逾越。近日,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成为全省首个“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这个常住人口6.5万、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3.5万元的村,“身体”早已壮实,如今在体制机制上“破冰”,进一步实现资源要素集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样激活了城乡内需体系和投资潜能。
新格局,新未来。浙江必定能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中,率先成为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和优质产品的强大引力场,成为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方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