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菜”冷吃 “冷菜”热吃
温州苍南有个沿海城镇叫赤溪。
近50年的岁月变迁,让赤溪坐了一回境遇“过山车”:
上世纪70、80年代,因港口优势,该镇水运交通和贸易繁荣,中墩片区曾有“小上海”“小香港”美誉;
后来,随着水运时代被“车轮”时代更替,赤溪变成了陆路交通的边旮旯,尽管地处苍南东部沿海中间“C位”,但因大山阻隔,实际上是绕大圈的交通“末梢”,距离县城开车要走近1.5小时;
如今,赤溪是甬莞高速、苍南“第一大道”灵沙公路的交汇口,未来两年还将迎来贯穿而过的228国道建成通车,因此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县域新门户“苍南东”。
从被时代高高举起到无情放下,再到重回舞台中间,经历戏剧性大反转之后,赤溪镇总算有了新盼头,对眼前难得的发展窗口期显得格外珍惜。
不过,摆在赤溪面前的“穷根”依然严峻——全镇面积96.8平方公里,占苍南县约十分之一,要么是连绵大山,要么是茫茫大海,几乎没有平原,发展经济明显先天不足。
一边是发展良机,一边是要素瓶颈,面对矛盾,赤溪镇的解题思路是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并开启了新吃法。
靠海吃海——
一片紫菜的财富之道
紫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烧汤热菜。
苍南是“中国紫菜之乡”,该县大渔湾紫菜养殖面积高达5万亩。放眼这个时节的大渔湾,浩瀚海面密密麻麻地铺陈着养紫菜的“排子”,蔚为壮观。而赤溪镇就是大渔湾的紫菜主产区,养殖面积达3.17万亩。
紫菜养殖是赤溪镇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赤溪镇流岐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兰准平介绍,在一般年份全村100多户紫菜养殖户年产值累计可达3000万元左右,好的年份甚至高达1亿多元。
“紫菜养殖可是村民的‘摇钱树’,一定要想办法让它提高效益。”兰准平说,首先就要从育苗入手。在他指引下,记者来到一处紧挨海岸线、占地15亩的工地。这里正在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紫菜育苗基地。
原来,在每年秋季下海养殖之前,养殖户要先进行育苗。育苗池就像被隔成若干区块的小型游泳池。正因如此,记者见到村里房前屋后到处建着育苗池,显得杂乱无章。
“我们建设规模化育苗基地,就是要给养殖户提供更好的育苗空间,同时解决违法搭建问题。”兰准平介绍,育苗基地建成之后,可以满足全村育苗之需,另外还有剩余20%左右产能可供给其他村养殖户。该基地还被寄予更大的厚望——开展紫菜育苗研究,培育抗自然灾害、抗病害更强的优质种苗。“我们正在对接海洋养殖专家,等基地建好之后开展科研合作。”
这边正在从源头上琢磨提高紫菜养殖的产量和品质,那边则瞄准终端环节谋划紫菜精加工项目。赤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庄才泛透露,他们即将在龙沙片区沙坡村打造一座紫菜精加工现代化产业园区。园区占地70.5亩,总投资2.5亿元,集紫菜精加工、技术研发、仓储冷链等功能。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集体土地确权征收和农转用组件报批等前期工作,预计明年可建成投用。
苍南县紫菜行业协会秘书长卢孔祥坦言,赤溪镇紫菜养殖目前仍处于粗放生产状态,养殖户收割紫菜后,一部分鲜品卖给福建、江苏等下游客商;另一部分由自己或本地厂家加工成干品,也就是烧汤用的一片片紫菜干。粗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致使本土养殖产业的效益还未得到更大地释放。紫菜精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将支撑赤溪对紫菜进行深加工,研究开发即食食品、紫菜精华素等更多元的产品。
向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赤溪正开启紫菜这道烧汤热菜的冷吃法。
靠山吃山——
一块荒山的致富之变
12月15日,降温,赤溪镇海边的一个山头,记者说很冷。接受采访的村干部接过话茬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如果不建设项目,这里的发展全年都“冷”。
这个山头,曾经是一块荒山,位于新东村,南边山脚下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信智渔港。如今,随着今年9月份韭菜园房车营地的建成投用,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
韭菜园房车营地面朝大海,背靠山峦,共有15辆房车投入运营,每辆房车可容纳4人以上就住,房车内除常规客房配置,还有家庭KTV音响等休闲设备。营地周边配套建设了苍南县内面积最大的滨海草坪,以及温州市首个海面“悬崖秋千”。
尽管房车营地项目由苍南县旅游投资集团出资,但新东村也“搭”进去不少钱,包括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更有意思的是,被占用土地的村民,没有像其他地方建设项目那样要求获得土地使用款。
村里“赔本”做买卖,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憧憬。该村所在的信智片区,翻过一个大山头就是马站镇的渔寮片区。近些年,渔寮片区凭借大沙滩等资源,旅游产业风生水起,而信智片区这边显得冷落许多。因此,信智片区孜孜以求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旅游项目,希望也能靠卖风景赚钱,其中“跑”最快的当属新东村。
新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作利道出了他们推进发展的艰难历程:2014年,他们在不远处另一个山头开始建设第一个旅游项目,即后来广为熟知的韭菜园自驾游露营基地。那时候为了建设露营基地停车场,包括时任村委会主任陈作利在内的村干部,千方百计做工作,把村民的两个祖坟给迁移了。更苦恼的是,项目建设需要投资300万元,在政府补助资金还没到款的情况下,陈作利自己四处借钱一百多万元搞建设。“让我很感动的是,当时一位分管副镇长,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我刷,支持我们购买建设材料。”
经过3个月的全力攻坚,占地约80亩的韭菜园自驾游露营基地建成了,成为当时温州全市仅有的两个自驾游露营基地之一。“旅游高峰期的时候,这个基地一个晚上支起了400顶帐篷。”陈作利不无流露出自豪感。
“我们热衷建设旅游项目,看中的是项目的带动效应。”陈作利介绍,韭菜园自驾游露营基地投用6年来,村集体经济每年有一笔稳定收入;周边群众开出了17家民宿,每家每年少则也有几万元的收入;不少留守村民因旅游产业在本村就业。
尝到旅游产业的甜头之后,建设第二个项目,也就是韭菜园房车营地时,村民支持度就明显提升了。这才有了甘愿“赔本”做买卖的一幕。
记者了解到,新东村的旅游产业好戏还在后头。下一步,赤溪镇将在该村谋划建设房车营地二期工程,引进更多的餐饮和娱乐项目,提升营地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房车营地山脚下码头投用一批全新的标准化休闲观光渔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打响旅游品牌知名度,提升旅游消费带动水平。
新东村是赤溪旅游大建设的一个缩影。可以说,赤溪旅游产业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开发较成熟的周边乡镇稍显冷淡,但开发建设的氛围是热的,他们正对这道静待入席的“冷菜”赋予更多热吃法。(林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