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徐州一直都在变。从“粗重笨”到“高大上”,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苏北老工业基地”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全方位转型,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今年,我市提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就是着眼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目标层面,来推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走深走实。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答卷意识,锚定打造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格局支撑新发展格局,压茬推进年度工作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徐州贡献。
推动重点难点工作好上更好
为支持贾汪区转型发展迈上更高台阶,我市制定实施《2020年支持贾汪区高质量转型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排定22项年度工作计划,围绕特色亮点开展精准培育,针对重点难点实施滴灌式支持,逐项销号工作任务,形成了市领导牵头抓总、贾汪区主体突破、市级单位协助发力的良好格局,贾汪产业转型步入“快车道”。
这三年,贾汪产业发展推陈出新,累计关停拆除辖区钢铁、焦化企业74家,加快落后产业淘汰。吉麦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徐州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加速推进,双楼物流园区要素集聚力显著提升,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为推进贾汪城市发展融入主城区,超前启动徐贾轻轨S1号线,加快推进徐贾快速通道北延路基、206国道改线工程,逐步打通连接主城区“大动脉”。贾汪生态修复展现新面貌,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国家4A级景区,并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布点潘安水镇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精品项目,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徐工有限混改步入全面落地收官阶段,基本完成产业划分与资产整合。徐工正在加快健全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优化调整董事会结构,严格规范各类治理主体权责。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制定完成职业经理人选聘方案,待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大纲和版式稿已获中宣部审核通过,总投资1.48亿元的改陈项目立项获批,文物库房规划选址、相关规划建设方案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铜山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修缮保护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385万元。为进一步传承发扬红色基因,我市挖掘淮海战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常态化实施淮海战役精神“三进”工程,扎实推进淮海战役精神进党课、党日活动进淮塔、红色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成立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淮海战役精神培训中心,完成课程体系研发、教育基地建设等,月培训量逾2000人次,发展势头良好。
大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这三年,我市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合并组建8大市级国有公司。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改革,加快“僵尸企业”清理,推动遗留问题处置。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联合审图等改革事项取得显著性成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运行良好。政务服务建立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运行的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广受好评。
目前,全市18家钢铁企业整合为2家大型集团,产品实现从传统轧钢向精制特钢跨越;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企业,形成完整的煤化工清洁循环产业链;水泥企业由62家压减至15家,逐步向装配式住宅和建筑产业化方向转型;燃煤厂由24家压减至15家,装机容量减少75.9万千瓦;化工企业由423家压减至80家左右,全部实现进区入园和无害化排放。三年全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3.78万亩,向新兴产业供地1.39万亩,亩均GDP最高升至19.12万元/亩。
紧紧围绕培育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我市精心编制产业发展三年指导意见、年度实施方案及专项扶持政策。徐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实现产值预计增长21%左右、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2%左右。
今年,我市顺利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三年任务、即将进入验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达到10家,先后获批国家智慧物流领域降本增效试点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称号,为全市新兴产业能级跃升提供了新动能。
建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协同发展
这三年,我市围绕建设区域性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布局建设重大项目和载体平台,不断提高经济首位度。淮海经济区作为重要板块纳入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宿连航道工程、徐州港“亿吨大港”建设、徐州铁路枢纽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被纳入省计划盘子,全面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
这三年,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徐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徐州境内干线铁路营业总里程全省第一,干线公路总里程接近1400公里,综合交通枢纽能级进一步提高。市内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迎宾大道高架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开通运行轨道1号线和2号线,全市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超过1.9万公里,市内交通路网更加通畅。苏宁商务广场、铜山万达广场、高铁站区等一批商贸、文体、旅游类功能项目投入使用,第一人民医院、30多所中小学校、十余家农贸市场和街坊中心等民生项目相继完工投入使用,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完善。
据统计,目前,中心商圈消费、就医、新增购房、大学生参保数中,外地居民占比均达1/3以上,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显著增强。(王正喜 见习记者 张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