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懂3.6%背后的韧性
越是困难越向前,浙江经济再一次展现强劲的韧性——“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意味着全省经济走势画出了一条漂亮的V型反转曲线。
回首极不平凡的2020年,代表委员为浙江经济的复苏能力倍感自豪,对迈向“十四五”新征程满怀信心。
“3.6%,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太起眼,但一比较,就非常亮眼了。”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原副主任黄勇说。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冲击,中国是全球唯一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浙江经济增速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这是来之不易、很了不起的成绩。
亮眼的数据背后,黄勇委员更关注其“含金量”。“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年为企业减负4800亿元,比年初预计的2700亿元多出210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企、让利于民的指导思想。”
浙江经济V型反转的动力,来自全省上下为“两手硬、两战赢”目标任务的努力拼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双线战役。”省人大代表、绍兴市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均海很是感慨。去年初,全省首个整村隔离的新河村就在滨海新区。
去年2月,为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抢时间、招员工、引人才、拓市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影响,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冲击,滨海新区在绍兴率先推出企业复工复产九项机制。“服务专班制、驻企指导制、网上备案制……先人一步的举措,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地兑现、防疫物资保障、原辅材料运输等实际问题,在全省各大新区中第一个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为经济复苏赢得了主动。”金均海代表说。
与危机掰手腕,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和手段。
在省政协委员、宁波市商务局局长张延看来,拉动GDP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商务经济占到了包含消费、出口和内外资在内的“两驾半马车”。这两年,宁波陆续部署“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和“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以“跳一跳、够得着”的姿态,制定了到2025年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倍增发展的奋斗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这对宁波尤为重要。当前宁波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2位,其中商品销售额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超过10%。”张延委员说,从供给端入手,宁波扩大消费的工作思路主要是,一手推进国际消费之城、宁波夜经济建设的存量,另一手凭借宁波口岸、运输、外贸的综合优势,发挥跨境电商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商品的进口,在全国拓展增量渠道。
企业危中寻机的能力,正是浙江经济韧性和灵性所在。
“3.6%的增速背后,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努力。”省人大代表、浙江亿田智能厨电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市场设计部经理柳慧兰说,面对终端客户“断流”“少流”,国内供应链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亿田抓住了扩大内需市场的新机遇,不断创新进取,试水新零售模式,不仅实现销售和利润双增,更在去年12月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
疫情催生新需求,企业就开发新产品。去年,亿田第一台具有成熟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集成灶刚推向市场,便在网上卖爆了,创下集成灶行业单品销售新纪录。长期活跃在市场一线的柳慧兰代表深有感触地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创建自有品牌,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这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侧重于智能化厨电开发,在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中抢占先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突破8.5万亿元、13万元”的目标。“这是一个积极、务实,同时导向鲜明的目标。”黄勇委员算了算,要实现这一目标,浙江在“十四五”期间要保持5.5%至6%的年平均增速。他建议,在争取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要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两大导向,这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必然选择。(金梁 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