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金华婺城全域发展都市农业经济

  原标题:婺城全域发展都市农业经济

  “十三五”期间,金华婺城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在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大区迈进的道路上,唱响了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美妙和声。

  创新乡村治理助推和美乡村焕新

  隆冬时节,迎着熹微的晨光,竹马乡下张家村保洁员高群策开着智慧垃圾收运车,挨家挨户收集生活垃圾。只听得“嘀”一声响,保洁员将农户家的分类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对准刷卡区一扫,信息便读取成功。“分类正确,合格。”通过肉眼判断后,他对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按键确认。

  去年12月中旬,一辆集称重、拍照留档、评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垃圾收运车开进下张家村,每天一次收集农户垃圾。这是婺城区在下张家村试行农户源头分类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可实时将数据上传智慧平台,自动统计农户分类情况,形成垃圾分类积分,强化农户源头分类管理。

  源头分类是起点,终端解决是关键。分类好的农村生活垃圾,去向何方?随着保洁员高群策的指引,记者看到了一座外表美观、功能齐全的阳光堆肥房醒目地矗立着。智慧垃圾收运车驶进倾卸区,将分类好的垃圾倾卸到阳光堆肥房中。“阳光堆肥房产生的肥料将用于增加土壤肥力,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对于村民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下张家村妇联主席吕艳青说。

  近年来,婺城区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成经验”的目标,全区全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念好“减控分”三字诀,唱好垃圾分类“七步曲”,持续深化完善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了全省首个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数字化监管平台,建成全国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动好氧快速成肥处理中心,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逐步形成“源头减量、中途可控、后期能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婺城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婺城区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上不断发力,以全域美农村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为载体,积极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较好地提升行政村开展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美化村容村貌,建设一个个颜值高、内涵美的新乡村。截至去年底,婺城区207个村庄中40%的村达到A级景区村,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

  厚植绿色理念盘活文旅体生态经济

  田园赏花,林间品果,山间摄影,树下品茶……塔石乡岭边村俨然成了婺城区的“桃花源”。“过去,种田吃饭,得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发展生态旅游,靠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岭边村党支部书记苏志平说起村里的变化,正是婺城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生动实践。

  从以前的“山沟沟”变成现在的“香馍馍”,塔石乡岭边村的变化并非个例。越来越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回乡创业。改造后的塔石桃源古街历史文化愈发浓厚,古街引进了传统糕点、农家菜、副食品零售等多种商业业态入驻,成为环境优美、业态丰富、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区”,实现了生态资源变资产的转变,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婺城区依托绿色生态底蕴,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既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赚到了“金山银山”。如今,一幅幅景村相融、宜居宜游、百姓幸福的美丽画卷正在婺城大地徐徐展开。

  琅琊镇正是逐“绿”而兴的一座美丽村镇。依托白沙溪、琅峰山等山水资源,琅琊镇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中的“绿色”优势,不断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中国皮划艇巡回赛、“健康中国、健康琅琊”毅行健步走、全国气排球邀请赛等多项体育赛事,大力推动琅琊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体旅小镇,实现村镇经济向绿色健康发展。

  在位于婺城西南偏远山区的莘畈乡,一条莘畈溪滔滔而下,娟秀而隽永。连续多年的“万人毅行”活动让山水莘畈成为众人心中的“体旅胜地”。在此基础上,莘畈乡试水体旅经济,盘活山水生态资源及周边配套,同步带动山区百姓实现本地就业。莘畈乡已培育有省级金宿“山水间”“润合欣畈”及周边散户民宿等多层次共8家民宿,拥有350多个床位,发展5家农家乐共800多个餐位,配套有游乐场、泛舟湖、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与市区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增收50余万元。去年,婺城区共接待游客1045.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76亿元,同比均达到上年的103.94%。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81.15万人次,同比达到上年的101.77%。

  深化农业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冬阳和煦,照耀在婺城希望的田野上。在乾西乡栅川村的金泉畈农旅综合体项目基地里,记者看到沟渠通达,田陌交错,负责人丰群飞正与工人一起忙着播撒有机肥,为春耕作准备。

  “我们要好好地涵养土壤肥力,为今年大干一场打下扎实基础。”丰群飞说,得益于农业“标准地”改革,分散的农田整合成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大面积农田,既提高了种粮效率,又提升了种粮效益,他种粮的信心更足了。

  金泉畈农旅综合体项目基地,拥有933.57亩稻田。而在去年2月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苗木地,这个地块有近15年的苗木种植历史,每次起苗都带走很多土壤,导致土地肥力低下。

  变化源于婺城区农业“标准地”改革。去年2月,乾西乡成立金泉畈地力提升专门工作组,以“标准地”的模式对土地进行整村流转,推进农田地力提升。先对933.57亩农田进行统一流转,再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粮大户承包经营。到去年4月底,全部种上早稻,土地的粮食种植属性真正恢复。

  婺城区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并走在全国前列。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动耕地连片流转,并设置控制性指标和亩均投入产出,形成农业“标准地”地理图和项目库,用于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通过整合生产要素、转变生产经营等方式,建立以土地流转、服务招商、风险保障为重点的全流程农业“标准地”改革机制,提升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聚化、组织化水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在白龙桥镇郑岗山村,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十年荒山蝶变为百亩柑橘基地的故事。2019年,郑岗山村采用农业“标准地”模式,引进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由该公司提供“红美人”苗木和技术,打造采摘观光园,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年收益。“农业‘标准地’改革真如及时雨,让村庄发展更有活力。”该村党支部书记郑文杰说。

  在农业“标准地”改革的牵引下,婺城区有效破解了生产要素“集聚难”、流地双方“信任难”、农民增收“持续难”等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农业农村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婺城区已通过农业“标准地”模式新招引农业项目56个,面积3.2万余亩,累计投资5.26亿余元,认定存量农业“标准地”项目131个,面积2.87万余亩,累计投资4.89亿元。(孙武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