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指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根据真实交易背景,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产业固链、强链、补链。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南通市建筑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针对区域优质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先行先试。记者从2月3日召开的南通市供应链金融工作专题会上了解到,我市选取海安建筑业作为供应链金融试点产业,加快推进符合“三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打造供应链金融的“南通模式”。
海安建筑业成试点产业
海安建筑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建筑企业总数达525家。多年来,海安建筑铁军初步形成了专业覆盖宽、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发展新格局。
2月3日的专题会上,市领导透露,正是基于海安建筑行业规模大、经济贡献高、产业链完备和积极拥抱改革的诸多考量,我市才将建筑业供应链金融确定为供应链金融的突破口,为在全辖区顺利推广和延伸拓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同时,选择海安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首批试点地区,也是基于海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
近年来,海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模式、提升融资服务质量、增加贷款投放额度等措施,持续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力度,有效满足了广大中小微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截至去年底,有11家银行为苏中建设集团在内的31家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共423笔,质押或转让的应收账款累计超过1.4万笔。
“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海安建筑业为试点,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应努力打造成供应链金融的精品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将试点行业扩展至家纺、海工等其他重点行业,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市乃至全省。”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谢宁认为。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示范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就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突破点、创新点和发力点。
谢宁认为,南通供应链金融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重点应在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质效。
根据全市指导意见,海安市已形成实施方案,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供应链金融示范区。
方案提出,坚持科技赋能,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设“三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企业采购、物流跟踪到融资申请、银行授信审批、放贷的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坚持创新赋能,建立新型数据增信机制,扩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供应链融资撮合效率;坚持生态赋能,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监管部门多方参与、紧密协作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增强区域金融发展活力。
目前,“三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分期、分阶段稳步推进:2021年1月-12月,为建筑企业试点期;2022年1月-12月,为行业推广应用期;2023年1月-长期,为生态体系构筑期。平台建设采用政府资金引导的创投模式,首期注册资本2000万元,后续根据发展需要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
人民银行海安支行长汤晓枫介绍,今年2月底前,支行将组织动员合格银行机构、特级资质建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各方力量,组建平台研发团队并启动研发工作。平台建成后,将从根本上帮助供应链核心企业提高资金效率、降低采购成本,进一步缓解链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探索供应链金融“南通模式”
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助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是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数据显示,我市优势产业供应链在内的各类供应链上,生存着千百万小微企业,只有供应链经济运转正常,小微企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市场生存基础。因此,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对于巩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是做好“六稳”“六保”的有力抓手。
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并且拥有建筑、家纺等多项全国优势产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盘活相关支柱产业上下游企业链条,对迈上万亿台阶后的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也十分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据市场机构测算,2020年,全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达到15万亿元,而我市供应链金融市场应该超过1500亿元。目前,全市供应链金融规模大概100多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市政府要求,应牢牢抓住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新发展格局,试点的第一步必须迈准迈稳、迈出成效,各参与主体要凝心聚力,全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的“南通模式”。
“南通在全省率先开展针对区域优势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先行先试,这是一次应时之举、创新之举和务实之举。”谢宁希望我市及时总结供应链金融先行先试的做法,出标准、出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早日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成为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样板。(蒋晓东 张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