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至25日,扬州组织四套班子集中观摩全市竣工投产制造业重点项目。市委书记夏心旻说:“这次集中观摩,既是一场回头看,也是一场擂台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好地方’的殷殷期许,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扬州要不断夯实‘好地方’产业发展根基,聚焦聚力项目建设不放松,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做强实体经济,
夯实“好地方”的产业根基
去年底,扬州高新区奥力通起重机项目是扬州第一个“拿地即开工”的案例,将以往半年以上的审批时长缩短至两个半月。今年,这样的“小样本”将成为“大概率”。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万人大会,着力推出“好地方、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大会出台了36条《任务清单》,为区域经济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插上“隐形的翅膀”。
“十三五”期间,扬州始终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发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跃突破60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去年以来,扬州一体化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园区“二次创业”、国企改革重组,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快速壮大、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扬州工信局局长王正年告诉记者,1000多名“招商大使”为地方主动牵线搭桥1225条项目信息,其中50亿元中环艾能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签约落户。企业技改支撑龙头企业逆境拉升,百强企业中销售增幅超20%的15家龙头企业中有9家企业是技改投资“大户”。扬杰电子技改项目去年获得省高端化技改最高奖补4000万元。
为全力服务项目建设,扬州“十四五”开局年建立了20亿元以上项目市领导挂钩服务制度和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双月督办制度。“十四五”期间扬州将推动80%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形成支柱产业链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以连淮扬镇铁路通车为契机,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擦亮“三都”品牌,
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
高标准建设和运营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写进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工程,博物馆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开门纳客。同时位于扬州明月湖畔的运河大剧院也进入最后精装阶段。7月进入试运营后,这座总建筑面积达14.47万平方米的文化项目将以一流的平台带来一流的演出,成为运河文化带上一颗闪亮的“珍珠”。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提出要“让古运河重生”的殷切期望。如何扛起“好地方”的文化担当,展现大运河“长子”有分量的模样?扬州去年在旅游资源整合、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文旅融合等方面新招迭出。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去年底揭牌成立,这个注册资金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包括运河大剧院、谢馥春、漆器玉器雕版印刷等在内的10余个市级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重新组建而成,充分显示出扬州文化握指成拳、集中发力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扬州在打造“三都”城市名片上频频出彩。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举办淮扬菜美食节;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夏心旻表示,扬州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指示要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示范,不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推动传统文化活态化呈现、创造性转化,加快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让扬州文化更有分量,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年,扬州将高标准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非遗核心展示园和八大运河文化展示片区,支持品牌餐饮企业“走出去”。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8日召开,世博园将成为让世界看扬州的又一个美丽窗口。
聚焦百姓需求,
创造“好地方”的幸福生活
运河边的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0.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去年迎来了20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去年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村支部书记刘德宝十几年来带领渔村村民改观念、建民宿,挖掘运河“渔文化”,“渔花子”村成了“全国最美渔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下好了“先手棋”。扬州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45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十四五”将实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建成特色田园乡村20个。
建设美丽扬州,不断厚植“好地方”的生态底色。全力服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积极打造京津冀地区稳定安全的水源地,已写入了扬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将一体推进生态宜居名城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去年扬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市县乡三级指挥调度中心全部实体运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系统评单”,真正做到“一网到底”,“兜”起民生大小事。今年该市还将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建立全城交通诱导系统,打造“舒心出行服务体系”。
22日,扬州出台了民生一号文件。围绕养老养小、富民增收、交通出行和文化服务,解决好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号文件出台了9个核心板块、80个重点民生项目。画好民生幸福“同心圆”,扬州力争到202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初步展现“强富美高”新扬州的现代化图景。(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