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浙江海宁两化融合发展亮出“高分”

  原标题:海宁两化融合发展亮出“高分”

  走进位于浙江海宁尖山新区的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内,一个个机器人正卖力干活;立体仓储区域,一台台集成灶沿着轨道自动“走进”货车车厢;工人们轻点电子屏幕,发出一道道生产指令……

  火星人厨具是一家主要从事新型厨房电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冲压、焊接、打磨、装配等生产环节,均已实现不同程度的自动化,仓储领域则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实现无人化操作。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火星人智慧厨电平台,构建多元的信息化产业生态,实现涵盖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和售后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之间充分产生“化学反应”,不仅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追求现代化发展的海宁传统产业中,也正不断展现其魅力。海宁威尔斯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海宁当地一家传统针织企业。2019年该企业开始打造数字化管控的“智能工厂”,通过新老设备替换,进一步提升了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采用边缘计算机智能设备实现袜机联网、严格管控设备运行状态;运用智能传动设备和智能出入库管控装置,实现物料自动搬运,跟踪半成品转移轨迹;通过在线质量检验系统,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并可实时追溯问题工位;建立大数据分析和监测中心,实时跟踪订单进度,全面掌控生产状态……

  威尔斯针织相关负责人坦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后,经核算,企业降低了10%的管理成本,减少了10%的生产等待时间,提升生产协同工作效率30%,提升了15%的产能。

  火星人厨具和威尔斯针织的两化融合实践,是海宁近年来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的缩影。这些年,海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八大行动、建立“每月一场现场会、一场培训会、一场沙龙”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组建海宁智能化改造联盟、成立海宁市智造企业服务中心、加大技术改造诊断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推动两化融合快速发展。

  依托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海宁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了生产制造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目前,该市有13家企业完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项目)15项、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项目)1项,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家,累计企业上云数量超5000家。

  来自海宁市经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自从2014年海宁市被评为首批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后,经过多年深入推进,区域两化融合指数已经从2014年的70.95,提升至2020年的105.56。

  就在前段时间,《2020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报告》对全省96个县(市、区、功能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等。让人倍感振奋的是,海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位列全省第七,保持嘉兴第一。

  “目前,在海宁,两化融合正进入深度融合、创新突破的加速发展期。”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新形势带来新机遇,海宁将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新智造体系,构建产业链新生态,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杨茜 柴天明 许涛 邓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