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15年新增8400亩

  原标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15年新增8400亩

  仲春时节,在浙江青田县仁庄镇小令村的“愚公农场”,农场主徐冠洪正为春耕忙活,“传承1300多年的‘稻鱼共生’模式,种出的生态米、养出的‘老鱼头’,深受顾客青睐,今年还要带动更多村民扩大种养面积。”而据县农业农村局统计,近15年来“稻鱼共生”种植面积增加了8400亩,“全球农遗”文化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持续关注青田“稻鱼共生”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他认为,这一系统“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足见先祖的智慧。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稻鱼共生”传统耕作方式也曾受到了巨大冲击。已退休的县农业专家吴敏芳说,“稻鱼共生”种养殖的效益,一度只有普通农田的1/5,农田撂荒以及改种外来水稻、养殖其他鱼类的情况较多。

  转机出现在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如何继承传统,擦亮金名片?青田在“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上下功夫,委托中国科学院制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规划》,连续实施五轮“稻鱼共生”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保护基金300万元,并推广“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让“全球农遗”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15年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和指导下,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了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FAO总干事格拉齐亚诺评价说:“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科研支撑、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旅居法国30多年的华侨金岳品,受“稻鱼共生”系统吸引,回到家乡方山当起了“华侨农民”。如今,他不仅经营田鱼育苗、稻田养鱼两个基地,还带动周边80多户农民投身“稻鱼共生”耕种。

  如今在青田,农民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自觉,“稻鱼共生”种养面积从2015年的4.2万亩增至至2020年的5.04万亩,平均亩产水稻450公斤、田鱼35公斤,其中1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实现万元亩产值,全县建成4个稻鱼特色园区,年综合产值超5亿元。(阮春生 叶礼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5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