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扬州人口红利从“量变”走向“质变”

  昨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市统计局召开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455.9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9.97万人,增长2.2%,比同年户籍人口多1.27万人,十年来首次呈现净流入趋势。

  低生育率叠加人口老龄化,扬州的劳动力人口资源减少了吗?“十四五”期间“人口红利”是否还存在?人口普查大数据背后潜藏了哪些机遇,对未来全市经济发展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新闻发布会上,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陈凤桂表示,从人口结构性变化看,我市“人口红利”的格局没有改变,且正由以往的“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

  “劳动力+消费”,“双红利”时代来临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力红利和消费红利。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凭借着劳动力红利,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尽管人口结构老龄化不可逆,但从此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较大——2020年全市15-59岁人口为284.62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达62.42%。

  消费红利则体现在人口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人口越多,消费力就越强,不但贡献了GDP,还促进了经济循环,进一步加速了生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但人口多而且人口结构年轻,各行各业都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格局。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消费需求向医疗、养老等行业转移。另外,消费红利还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试错土壤,为经济模式创新转型提供了“试验田”。

  从人口结构性变化来看,我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我市人口红利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从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市受教育人口占比越来越高。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96381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04234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8643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我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542人增加到17465人;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3年增加至9.73年。

  数据显示,我市“人口红利”的格局没有改变,且由以往的“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了“人口质量红利”。

  陈凤桂举例说,过去修公路、兴水利,靠的是“人海战术”挑担挖沟,如今,大型机械运用已大大压缩了对简单劳动的需求。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还需更多人才来支撑

  经济的增长通常依赖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三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同。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无一例外都要经历从依靠劳动到依靠资本,最后到依靠全要素的提升过程。

  近年来,我市着力提升全市制造业发展质态,持续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依托“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链式招商,锻长板、补短板,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创新转型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实效。去年全市完成工业开票销售突破6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增幅6.3%。

  按照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到“十四五”末,扬州将力争工业经济总规模超万亿,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全部超千亿。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到“十四五”末,全市要形成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1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20亿元企业50家以上的“大企业方阵”;力争培育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陈凤桂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市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裕,但面对经济转型、产业现代化的需求,要在劳动力素质提升、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做深做足文章。(周晗)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