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梦圆,全面小康。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江海大地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走进乡村看小康”融媒体行动,深入各县(市、区)的部分村居采访,展江海平原老乡小康生活新图景,看希望田野如何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当前,水稻正值抽穗扬花期。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的高标准农田,像一块块巨大的绿毯铺陈在广袤的大地,村民们开心劳作,乡村一片业兴人和的动人景象。
2016年以来,南通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育民村抓住机遇,在建好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走智慧农业发展之路,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绽放活力。今年该村入选南通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培育名单。
高标准农田更惠民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这些老种田人享了福。”育民村23组村民陈建周乐呵呵地说。75岁的陈建周家里原本有六亩三分地,分散在四周,每次除草、施肥或者打药水,要把几块地跑个遍。女儿在金沙工作,前些年妻子去世后,陈建周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田比较分散,有的人不种了出去打工,像我这样年纪大了也快种不动了。”
村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后,陈建周的六亩多地参加了土地流转,每亩可获得800元的租金,再加上被村合作社雇了干农活,这个老农民一下子多了两笔收入,生活一下子宽裕起来。“打药水是70元一天,拔草、撒化肥是40元左右。上个礼拜撒了6天化肥,就是240元。”陈建周笑着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农田保护的需要,也是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育民村党总支书记许宏飞介绍说,该村有3700多人,农业是主导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村共流转土地5900亩,土地流转的各类经营主体面积为5540亩,主要从事稻麦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村里年收入增加了约40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5万元。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每亩可以拿到800元的租金,每年可增加差不多5000元的收入。”
自2016年以来,育民村先后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95%,实现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灌排科学、生态良好的农业高产稳产新格局,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智慧农业更高效
“嗡嗡嗡……”循声望去,只见一架灰色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缓慢飞行,均匀地喷洒着药液。这里是育民村的党建+智慧农场,其中的20亩还是江苏省现代农机设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试验示范区。
在育民村的农用机械仓库里,无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等先进的农用机械令人眼花缭乱。只要是该村合作社的成员就可以使用这些机械。
“参加村合作社,好处真不少。无人化机械作业效率高,还大大节约了成本。”2014年,穗丰家庭农场负责人于建峰在当地流转了土地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以往每到农忙时节,他要雇上十几个人干上十多天,每人每天的工资就要300元。如今,把同样的活儿交给农机,一个星期就能干完。“以前整天在田里晒,现在坐在车里就能遥控农机,方便多了。”
2019年,育民村以村集体为主体,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模式,成立了南通市通州区育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约为950亩。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该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利用无人农机耕作,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目前,该村扩大到3个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0个粮食种植经营主体、234个农户参加。
“从墁田到插秧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收割,这一整套的农业操作机械都是无人驾驶的。这些农机对所有村民合作社开放,高效、便利、安全。”据许宏飞介绍,每名村干部都参加到智慧农场的管理和日常管护中。时下正值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智慧农场已全部实现无人机规模化防治,“以前200亩地要12个人打药水,而无人机只要飞4个小时就完成了。每亩地至少能节省300元人工成本。”
绿色发展更长远
4日下午4时多,村民周亚娟摘好蘘荷,数了数草鸡蛋。不一会儿,周阿梅就来到她的家中,一起把农产品包装好,等着快递公司上门收货。第二天早上8点30分左右,这些农产品已经送到了上海客户的家中。
从事国际贸易的周阿梅在育民村出生,对村子有着浓厚的感情。早在2018年,她就通过网上微店为村民们卖农产品。去年又注册了好蛋信息技术南通有限公司,为大城市的白领们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虽然目前和她合作的农户不算多,但是每个农户至少每年能增收5万元。“生产销售绿色农产品能够保护农村环境,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我坚信乡村振兴有美好的未来。”
“我种的品种主要是南粳46、紫糯,因为品质好,所以根本不愁卖。”南通华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水华介绍,他在育民村的水稻田约1200亩,稻谷每公斤差不多卖到3.2元,大米每公斤5元左右。“我们现在种优质大米,下一步就是有机大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
400多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旁边的稻作文化馆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今年年底对外开放。稻作文化馆及优质稻米展示中心项目由育民村联合江苏缝天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造,把生态种植与观光相结合,充分发掘特色农业的魅力,厚植江海稻米文化底蕴。项目负责人、江苏缝天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将表示,通过打造一个集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示范园,充分展示新农村和农耕文化,让乡村振兴深入人心。
“我们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通过产销结合,辐射周边村居,形成优质稻麦生产的产业集聚群。”许宏飞说。近年来,育民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培植“农商+电商”新模式,打造了“亭石河”“万家顺”等特色品牌,促进了村民增收。下一步,将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育,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田园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积累更多经验。(南通日报记者 汤晓峰 张烨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