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懂技术的新农人为何乡村留不住?

  眼下正是碧根果苗嫁接的关键时候。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碧根果育苗虽已成富民产业,但每年到了果苗嫁接时节,都需要到外地请专人来做嫁接。“苗木嫁接能将原本5年以上的挂果时间缩短至3年左右,这是一项关键技术,需要人工一棵一棵来做。本地人技术不够成熟,所以要请外援。”垫湖村党总支书记周磊告诉记者。

  像垫湖村这样缺现代技能人才的情况,在江苏省各地农村很有普遍性。农业技能人才为何缺乏?如何培育并留住技能人才?

  现代技能人才难找,田间的“年轻人”70多岁

  常熟市碧溪街道龙桥村种植户陶建平58岁,在村里承包158亩地,种植南瓜、西兰花、大豆、大蒜、玉米等农作物。指着正在忙碌的4名工人,他告诉记者,“这几个工人70多岁,算是年轻的了,现在田里干活的农人都是七八十岁,再年轻的人都到厂里去了。工人工资按小时结算,除草一般是8元/小时,打药水的工人,懂些技术、年轻些的20元/小时。这片地种了有四五年,时常会遇到问题,但在本地很难找到技术专家来做指导。80多亩太仓白蒜需要做组培脱毒,我每年得到南京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帮忙。”

  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钱彪说,常熟有二三十年的设施蔬菜种植历史,原先是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组织模式,如今劳动力变化倒逼产业转型。“现在本地劳动力呈断档状态。上一代种田的劳动力多数已经60多岁了,体力下降,尽管我们推出一些技术改进措施,但没有承接人确实影响产业发展。比如,蔬菜种植需要常常浇水,这批老人挑水灌溉不方便,我们就将水管接到他们家里。本来65岁挑不动水了,有了这个设施还能再种几年。但到了70多岁,有这些设施也干不动了,农业种植处于无人接替的尴尬境地。”

  钱彪说,农业产业要发展,当地的破题之路是机械化转型和培育新农人队伍。“机械化种植就是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引进高技术机械。而新农人包括3类,一类是真正的生产经营业主,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一类是技术人员,当前比较欠缺;还有一类是类似于产业工人的职业农民。当前第一类已经有了,第三类产业工人对于年龄要求没那么高,一方面有本地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引进外来劳力,只要有一定酬劳。第二类技术人员,现在有但不多,我们下一步就是要集中培育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打造亚夫科技服务站,依靠专家来打造一支技术队伍。”

  东海县如辉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鹏辉大学学的是都市园艺专业,2016年毕业后返乡随父母做花卉生意。2017年,他成立公司,主要在双店镇做百合花、盆栽、多肉和鲜切花销售,目前种植基地100多亩,年利润超200万元,公司成员也增加至20多人。令他苦恼的是,公司成员的结构老化。“目前公司员工以60后和70后为主,80后、90后非常少。做花卉生意,重点需要懂销售和做直播的人,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年轻人。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被大城市虹吸走了。”邱鹏辉说。

  目前垫湖村碧根果育苗面积超1000亩,周磊告诉记者,每年八九月份,村里都要专门到河北请三四十名技术人员,专车接送,专门安排食宿。“这些技术人员只负责嫁接,酬劳是一棵苗0.5元,每天每人平均能赚600元。我们村本地人一天的工资只有80元左右。其实我们也有意识地在培养一些工人学习嫁接技术,但说实话,中老年人学习能力没有年轻人强,真要培养出自己的队伍,还要几年时间。”

  数据显示,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超过55岁的占比超四成,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更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能长期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更是稀缺,成了制约江苏乡村振兴的一块突出短板。

  放弃农业的“苦”与“土”,年轻人选择了大城市

  9月初,第四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驾驶员江苏选拔赛在镇江举办。张家港一位参赛选手说,从事农业工作很辛苦,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吃这份苦。“夏天收麦子时,要赶时间。农机手有时要24小时不休息,麦芒很容易扎进脖颈或者手腕,无论是农机手还是运输人员,经过那几天,脸都要黑上一圈。虽然驾驶室里有空调,但挡不住日晒啊。另一方面是,农忙和农闲泾渭分明,农忙时连轴转,农闲时可能没事做、没收入。张家港的工业比较发达,很多年轻人认为进厂收入更稳定,环境又舒适。”

  大赛副裁判长、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国凯分析,农村现有的技能人员专业知识掌握存在不足。拿农机操作来说,很多人只会使用,但不规范。设置技能竞赛也是以赛代练,用专业的操作标准来规范选手的技能。此次竞赛选拔出的优胜选手将参加全国大赛,并会获得省级部门授予的技术能手等称号,不仅在荣誉上予以认可,在职称申报和职业资格晋升上也将获得相关奖励。

  技能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流失是否与收入有关?“公司员工收入并不低。之前一个主播月薪接近5000元,一天只要直播四五个小时,这个工资即使在县城都不算低了,何况在乡镇,但也留不住人。”邱鹏辉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成长环境比较好,不单纯为了钱而工作,大多没有吃苦的想法。而且,城市福利好,教育水平更高,小孩要上学自然年轻父母就要跟着走。久而久之,年轻人被大城市虹吸走变得很正常。

  50岁的农管家科技发展(徐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欧英俊,自2015年开始专职从事农业发展,主营智慧农业,为农业种植户提供无土栽培、物联网等农业科技服务,但企业发展始终为人才所困。“前几年我们能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招到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但很多年轻人认为从事农业不是一件‘高大上’的工作,干两年就走了,转而到南京等大城市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即使他们在徐州拿到的工资要高一些,也不愿意留下来。”

  事实上,针对技能人才流失现状,江苏不少地方在发力补这项短板。今年7月,昆山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全部毕业,获得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颁发的函授大专学历证书,55名新型职业农民将获得学费全额补贴。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成人高等学历免费教育,3年面向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先后招生272人,其中本科108人、专科164人。

  记者了解到,2012年至2019年江苏连续实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项目。2016年以来,全省经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达6万人次,其中5.6万人次享受省财政奖励5000余万元。

  以产业留人,以保障暖心

  “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士利看来,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一,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能力、技术结构与社会需要还未完全适应,尤其是学历层次与个人愿望、家长期待、社会需求不相称。”

  苏士利表示,既要强化农业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优先支持农业类职业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强化制度设计,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目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常熟班”“吴江班”等定向委培班,通过政校合作,“五位一体”定向培养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香山工匠学院”“壹菲花艺学院”等企业学院,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共育培养人才。

  “农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针对性。”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巫建华说,学院率先实施“定制村干”培育工程,已累计招生2679人;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今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达90.31%。未来,学院还将积极打造好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的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有生力量。

  徐州琅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欢欢,在铜山区成功种植羊肚菌并带领乡亲致富,成为当地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农人代表。他认为,乡村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产业。地方有持续稳定且高收益的产业,自然会引来人才归栖。“等到有一天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择业,只是因为兴趣而非其他,那就真的表明农业兴旺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业内人士指出,人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活水,但人各有志,打造人才队伍不能光靠留,关键在于“引”。要相信热爱农业的大有人在,政府层面还需在待遇、工作环境、生活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提高乡村的教育、医疗、交通水平,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新华日报记者 颜颖 吴琼)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