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3年前,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首届进博会以来,苏浙皖就将进博会视为“准主场”,紧抓“送到家门口的机会”。每届进博会上,苏浙皖都占据采购商数量的“大头”,为确保进博会成功举办,苏浙皖还开展环沪“护城河”行动,建立长三角边检机关24小时实时通联、主备降机场联络等合作机制。
进博会的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形似一枚“四叶草”,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一朵沪苏浙皖“四叶草”。以国家会展中心所在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为例,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桥”,加快把“大虹桥”打造成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
“四叶草”缺一不可。上海发挥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其长:江苏制造业总量约占全国的1/8;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安徽正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等,并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深化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同时发挥区位优势,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互动交流。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4.1%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4.5%,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更为凸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加速形成。
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
在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以前跨省项目审批时,至少需要“两个文件两个章”,为建设横跨上海、江苏的元荡桥,在执委会牵头下,创新探索了“一个文件两个章”。最近,为实现“一个平台管实施”,示范区内正在为沪苏浙联合打造的水乡客厅组建工程指挥部。“今后水乡客厅重大项目的审批,可能就是一张纸上一个章。”示范区执委会工作人员乐观估计。
以往省际交界区域通常是“三不管”地带,还是阻碍资源要素流动的堵点,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的一体化示范区,让交界处成了“中心”。示范区在推动项目合作的同时,正啃下一个个制度创新“硬骨头”,示范区聚焦集中化、集成化、高强度的改革试验,在去年推出首批32项制度创新基础上,今年又推出41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包括编制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率先发布国内首个跨省域规划建设导则等,一些制度创新已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复制、开花结果。
如何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中实现一体化治理,是长三角一体化探索新发展格局的难点之一。在长三角,跨界合作已成常事。今年4月,江苏、安徽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今年印发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指出,未来5年,原本发展薄弱的跨界重点区域将达到较高的一体化水平。其中,江苏与安徽两省正以南京顶山—滁州汊河、南京浦口—滁州南谯、南京江宁—马鞍山博望等为重点,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区域一体化发展,正由沪苏浙皖合力推进,并在长三角多点开花。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率先探索。7月10日,安徽马鞍山揭牌成立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向纵深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示范。
更进一步,制度创新正创造性地转化成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便利,其中“一网通办”已实现系统集成多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包括从身份证办理到户口迁移,从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等。
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提升创新策源功能,长三角被寄予厚望。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正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一方面,注重原创突破,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持续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探索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另一方面,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政策协同。目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在上海张江实体化运作,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此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设立了19个分中心,沪苏浙皖正共同加快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建设,2020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1.4万余项,技术交易金额544亿元。
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推进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共同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聚集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约3.7万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多万,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长三角创新氛围愈加浓厚,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11月3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长三角收获颇丰:上海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并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奖项中“金花齐放”;江苏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年度唯一获奖企业;浙江共38项科技成果荣获二等奖及以上奖项,主持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三;安徽共12个项目获奖,“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长三角正加速形成创新合力。以上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7个通用项目为例,其中跨省合作单位的获奖项目25个,其中苏浙皖等地合作机构参与获奖项目13个,占跨省合作项目的52%。
未来的长三角,还将共同搭好平台、强化资源共享。苏浙皖将在上海建设好高水平国际人才高地,吸引、集聚、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赋能和服务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同时,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提升长三角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和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共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解放日报记者 任俊锰 陈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