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专精特新”,重塑城市“硬核”实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这些深耕细分领域的“小巨人”,担当了实体经济的硬支撑。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截至目前,南京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312家。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

  11月23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南京要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达到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

  能否生长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成为审视一个城市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身怀利器 成就行业“顶流”

  今年8月,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三批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出炉,南京市新增29家,数量位列全省第1。这份榜单,让南京多家向来“低调行事”的实力企业浮出水面。

  位于雨花台区的南京华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轨道交通车辆领域,牵引传动系统一直被视作“列车之心”,华士电子新晋“小巨人”企业之列,就是靠的一颗“强大的心脏”。

  “我们生产的‘心脏’能连续‘搏动’超过1.5万个小时。”南京华士电子副总经理陈爱林说,这一核心技术有效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国产化的空白,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三。

  十年前,企业在这一领域还只能生产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为了更好“活下来”,他们将目光瞄准“缝隙市场”,针对相对“小众”的直线电机车辆牵引传动系统展开靶向攻关。

  技术研发之路相当漫长,但随之而来回报也特别甜。2018年,经专家评审后,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直线电机车辆牵引传动系统成功在北京地铁机场线交付,这是国内唯一具有装车资质的国产化直线电机车辆牵引系统,能够替代进口同类设备。如今,牵引传动系统业务已占企业销售总额70%以上。

  “有一些企业,就在眼皮底下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关注到,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入围‘专精特新’名录后让人眼前一亮。”一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士坦言,南京有不少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制造业企业,常年潜心技术研发,对接的是机构用户,并不直面消费者市场,所以知名度很低,但发展实力不容小觑。

  就公众认知而言,这些“小巨人”企业的确是“锦衣夜行”。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2019-2020年南京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了综合分析,企业平均运营时间在18年左右。

  对于有远见卓识的科技创业者而言,“专精特新”仍是一个最值得放手一搏的方向,“身怀利器”的技术优势正让爆发式增长成为可能。

  2018年5月成立,2019年营收突破亿元大关,2020年完成A轮融资,今年跻身“小巨人”行列的华瑞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浦口高新区,晶圆制造厂落户在南京浦口与安徽滁州南谯共建园区, 2022年将正式投产。短短3年半,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在功率器件这条“黄金赛道”上越跑越快。

  “坚持创新驱动,专注细分领域,紧贴市场需求!”在解读华瑞微的“成长密码”时,总经理刘海波的回答言简意赅。在他看来,尽管高端产品依然以英飞凌、安森美等海外厂商为主导,但功率器件因为垄断程度相对较低,是国产替代进程最快,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华瑞微的创始团队都是拥有近20年从业经验的“芯片老兵”,企业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展厅内密密麻麻的专利发明证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器件市场,向价值链头部挺进,华瑞微的产品布局加快从消费级功率器件向工业级、车规级功率器件迈进,多款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这也是其能荣膺国家“小巨人”的关键指标。

  显山露水 重塑产业硬实力

  追逐“专精特新”企业,南京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11月2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十四五”工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000家,工业企业总数达4万家,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坚实后备力量。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2018年底国家工信部启动认定工作,南京市共有“小巨人”企业44家。

  比“小巨人”高一个层级,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一般要求企业为本土成长起来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2016年国家工信部启动此项认定。目前南京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

  工业企业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础。从这一“基础层”上看,南京目前工业企业数量2.5万余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南京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打造“专精特新”名录库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力争每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

  单看“后备军”的绝对数量,南京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后备力量似乎有些薄弱。但换个角度,在经年布局的另一片“蓄水池”,蕴含着培育“小巨人”企业的广阔可能。

  “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经排在全国所有城市的第八位,今年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了近1.7万家。”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报出了一串数字。他认为,这些都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基数,重点是要进一步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持续增强。

  制造业是南京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当下要重新审视的关键项目。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则鲜明提出,要推动创新型企业积厚成势,优化全周期、全要素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南京市为了促进科教资源向产业创新转化,重点打造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全市签约的新研机构有400多家,已孵化、引进、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南京市提出,下一步要从中择优培育,重点打造40家左右初具影响力的新研机构,让其成为今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追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对南京制造业家底的一次再审视。南京的制造业企业分类齐全,不少实力企业显山露水,比如新材料领域的诸多企业就表现格外抢眼。

  位于高淳区的老牌企业红宝丽集团,其主营产品组合聚醚和异丙醇胺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国内外行业第一。2018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今年,其子公司——醇胺化学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资本竞逐 “专精特新”是最好的标准

  “我们10多年来,一直在大数据云计算这个方向努力,技术不断迭代,我们的战略优势就是技术领先。” 11月15日上午,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北交所首批上市名单中唯一一家南京企业。公司董事长张真说,北交所就是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量身打造的,深耕细分赛道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的垂青和支持。

  “‘专精特新’的标准,就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标准’,很多指标是突击不出来的。”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资本市场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睐有加,背后是非常理性的市场选择。评比“小巨人”企业要求其必须有研发机构,要综合考量其发展规模、市场占有率等,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做出来”的。

  在评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一项指标是要求近3年营收或利润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达到了这一指标,往往意味着这些企业成长性好,进入发展稳定期。”该人士分析,如今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真金白银”的政府之手支持这些心无旁骛深耕细分赛道的企业,会有更加可靠的“回报”。

  不只是新近开张的北交所,“小巨人”企业向来是资本市场的宠儿。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迈拓仪表专注超声波流体测量技术研发应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今年,江宁区联合区内金融部门为企业对接深圳证券交易所,并于6月7日成功推动挂牌上市,首轮融资实现4.5亿元。11月15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这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

  “目前北交所已经开市交易,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正在加速布局北交所新能源、生物医药、消费升级等方向,这恰好与南京经开区主导产业相吻合。” 南京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胡弘说,他们将鼓励园区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新机遇,尽快成长为所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

  “对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具有‘专精特新’的特质,方可在新的发展阶段立于不败之地。”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主任王胜青告诉记者,该公司早在200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是溧水区第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去年公司“镁合金”获批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年销售镁合金16.5万吨,约占全球市场的40%,此前已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位。

  靶向政策 给制造业留足空间

  作为一座立志“头部”的特大城市,必须给制造业发展留足空间。

  “‘小巨人’竞相涌现,已成为江宁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亮丽风景’。”江宁区工信局副局长季芳介绍,截至目前,江宁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家,总数居全省县级市(区、县)第一。

  从汽车零部件起家,南京奥联电子20年研发专利109项,参与起草中国电子油门行业标准;专注机房空调领域,佳力图起草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为“网络心脏”降温……梳理入选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均有涉及,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区、滨江开发区三大园区平台,以及东山、秣陵、湖熟等制造业街道广泛分布。

  相较于已练就“一身肌肉”的“小巨人”企业,更多的小型制造业企业则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在南京市相关部门调研发现,工业用地指标紧缺之下,中小企业拿地难成了普遍现象,在这一背景之下,新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成果出现了难以本地产业化的现象。

  这次南京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除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对标国内一线水准之外,特别强调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命名并打造一批市级都市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工业楼宇。

  根据这一最新要求,南京各板块将安排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5%,支持高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等设立“专精特新”产业园。确保“十四五”末新增高标准产业载体 900万平方米以上,都市产业载体达到150万平方米以上,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一个饶有意味的现象是,放眼主城区,向以软件业见长的雨花台区在发展都市工业中斩获颇丰。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政府提供“阳光雨露”,企业迸发“勃勃生机”:截至目前,雨花台区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数量居主城区前列。

  “南京的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行业带动性较弱。”业内专家分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在完整的产业体系中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许多企业反映,其产品以供应外地龙头企业为主,在本地应用较少。

  针对这一普遍的发展“痛点”,江北新区提出要持续推进产业创新,提速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度,推动剑桥大学科创中心等载体尽快投用,多元培育创新主体,力争2021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与此同时,发挥“鲲鹏+昇腾”、龙芯南方总部等龙头项目效应,支持芯华章、芯行纪等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速壮大自有品牌影响力。

  坚持“专精特新”,是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路径。溧水区工信局局长张磊介绍,该区正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路径,建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金字塔式培育成长梯队。

  (新华日报记者 仇惠栋 盛文虎 周敏 朱泉 李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7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