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三年来,江苏与沪浙皖等兄弟省市紧密协同,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让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对全国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12月1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三年来的江苏担当与江苏贡献。
硕果累累,
三年推动四个“新”
“三年来,我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立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使命、七项任务’新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落地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长三角办)主任李侃桢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迈入快车道。
具体来看,三年间,江苏“成绩单”体现出四个“新”:推动形成国家战略实施新体系,重大事项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我省推动形成“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年度要点+三重清单”的国家战略实施新体系。及时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江苏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清单;细化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全方位立体式的战略实施体系,为我省参与一体化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基于此,三年间,我省“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均成果斐然。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规划等一批重大政策被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太湖清淤固淤试点方案、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出炉,一批重大项目开展“挂图作战”。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我省共14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4.7亿元。
“三省一市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成功联手培育长三角1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一半。”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常如平介绍,近年来沪苏浙皖建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工作机制,有效促进长三角产业链循环畅通,共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
以打造制造业集群为代表,我省聚力推动一系列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并携手上海、浙江合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73项“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制度创新成果,成为一体化的“样板间”。
聚力创新,
重要领域谋求重点突破
从技术创新同推进,到交通设施更便利,再到污染治理齐携手……“有界”变“无界”,江苏聚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年来,创新链上的长三角深入推进——
江苏与沪浙皖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一起实施了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正愈发密切。今年3月27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烧室试验平台在连云港市首次点火,这一由江苏牵头、上海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填补了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
“江苏同长三角地区优势科研力量强强联合,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部署了一批联合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科技供给。”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说。
三年来,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发力——
去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南通到上海的铁路不再需要绕道南京,两地间最短行程压缩到1小时左右。
“南通好通”,从一个侧面反映,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呼啸而来。“三年来,省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介绍,目前我省与沪浙皖省际高铁接口达9个,占长三角区域内高铁接口总数量的75%,省际高速公路接口达到22个,占长三角总接口数的76%。
三年来,蓝天下的长三角携手共建——
太湖,是长三角共同的“母亲湖”。“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坚持标本兼治、攻坚克难,太湖水质明显改善,连续14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秦亚东说。
太湖蝶变,来之不易。秦亚东介绍,2007年以来,流域累计关闭化工企业5000多家、关停重污染及排放不达标企业1000余家;新建污水主管网1.3万公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76座,处理能力达831.6万立方米/日,是2007年的3.2倍。我省将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太湖治理的“牛鼻子”工程,对流域163条骨干河道和106个湖泊排污口全面排查,共排查各类排污口2.16万个,基本完成监测、溯源工作。
示范先行,
打造一体化“加速引擎”
南京是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这两座城市,是江苏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两个重要节点城市。三年来,南京与苏州率先探索,打造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引擎”。
“南京打造好三条轴带,建设好南京都市圈。”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正军介绍,三条轴带包括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合融合发展带。以宁合融合发展带为例,南京和合肥两个都市圈联系日益紧密,处于两个都市圈重合地带的芜湖、马鞍山、滁州三个城市,与南京携手推动跨界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南京江北新区向滁州来安县转移了132家轨道交通企业,形成轨道产业集群。
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层面批复的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发展规划。如今,借力国家政策东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都市圈第一条跨市域轨道宁句城际即将通车;南京与马鞍山市、滁州市共建宁博创智谷、南浦合作产业园;南京市属三甲医院在都市圈内组建医疗集团、医联体、专科联盟……南京都市圈已成为3500万人的高品质宜居生活圈,努力打造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
“国家《总体方案》及省《实施方案》印发后,苏州抓紧编制《苏州市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实施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协同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的目标定位。”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晓东说。
推动苏州北站、苏州南站、苏州东站等与上海虹桥站共同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建设虹桥—相城苏沪合作商务会展区,建设富有苏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近年来,苏州主动对接虹桥“大交通”,主动服务虹桥“大会展”,主动融入虹桥“大商务”。同时,除了重点体现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四地的发展优势之外,还将苏州其他板块作为协同发展地区,举全市力量协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
(新华日报记者 沈佳暄 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