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人民日报: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开栏的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如何发力?乡村振兴如何深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哪些路径渠道?不同领域的人们对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高质量发展在身边”,采访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一线工作者,描写他们身边的变化,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透视经济发展的脉动。敬请关注。

  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曲奕——

  区域协同 联动创新

  前不久,国内首款便携式心肺辅助系统的研发商——江苏赛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维宁,获得一笔来自上海的创投资金,为了更好地提升技术研发效率,他在上海张江设立研发中心。

  入驻张江后,王维宁的研发团队迅速扩大,张江为其提供了医疗研发的全流程配套服务。而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专利申报,也有绿色通道,从提交申请到获批仅需半年,这让王维宁赞叹,这趟来对了。

  王维宁的张江之旅,与投资人兼孵化器负责人曲奕的推荐有重要关系。作为上海张江莘泽孵化器的董事长,曲奕有11年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经验,他在张江的孵化器园区,已经入驻了几十家中小型科技企业。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上海的人才高地优势可以为创新加速。”在曲奕看来,以上海为龙头的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在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迎来了契机。“上海的创新研发生态链完备度、高尖端人才集聚度,非常有利于长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孵化器负责人、投资人,曲奕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上海科技企业创业导师。这支由上海市为科技创业者量身组建的百人队伍,主要由像曲奕这样的资深业内人士组成。从创业指导到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大小烦恼,他们为成千上万的科技创业者贴身服务。同时,上海稳定、丰厚的创业基金正为科技型企业注入活力,让创业导师从志愿者变为下场和创业者一起干的合伙人。

  “每年,上海市的各类创业基金,都会给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创业者找到匹配的创业基金。”曲奕说,“2009年,上海就放开了民营资本进入孵化器的限制,正是这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土壤,培育了科技企业和孵化器的茁壮成长,也辐射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翁永妍——

  产研对接 加速发展

  “听说苏州研发出的压电陶瓷新材料,在230摄氏度高温下还可以正常工作,能不能给我们供货?”11月初,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翁永妍接到了一家大型企业的电话。很快,她就与攻克这一技术的栾鹏博士团队对接,并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栾鹏博士团队是一个解决了电子功能材料领域多项难题的国内优秀团队,此前,团队的不少成果都搁置在实验室,难以走向市场。

  2020年6月,翁永妍的一次登门拜访,让事情有了转机。“产研院是一家专门帮助科学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通过协调苏州各层面的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搭桥,帮助有潜力的科研团队将项目在苏州落地。”翁永妍说。

  不过,与以往仅仅给钱帮助孵化技术成果不同的是,翁永妍更多考虑的是帮助科研成果找市场,帮助企业找技术,让三方结成发展共同体。

  很快,在她的力推下,苏州市产研院、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栾鹏博士团队三方合力,注入了8000万元的研发资金,并成立了苏州思萃电子功能材料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由栾鹏出任公司总经理。

  事实证明,创新联合体不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已与4家企业签订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订货合同。今年11月份,公司的第一条新材料生产线已经投运,年产值预计达到5000万元。

  无论是反复调研行业痛点、走访企业交流对接,还是扎实学习先进理念、认真了解市场需求,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6年技术研发工作、有着海外创业经历和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多面手,说到做好技术经理人的窍门时,翁永妍总结说:“技术经理人不仅要懂科技、善沟通,金融、管理、外语等也得有所涉猎。”

  不懈的付出给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进入苏州市产研院两年多以来,翁永妍成功推动了5个科研团队在苏州落地。翁永妍说:“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只有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高新区生物产业相关负责人邓晖——

  明确权属 激发活力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我们全面建立了‘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四川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邓晖介绍,2019年,乘着四川全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东风,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构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的合作模式。

  对改革感触最深的,非一线科研工作者莫属。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教授,陈俐娟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2019年4月至今,公司从初创十几人的“兼职”团队,迅速发展到如今50多人,公司估值也达到7亿元。

  邓晖介绍:“改革明确了科研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面向院内科技工作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果权属中个人最高可以占到90%。”

  “改革让我们在成果对外转化、个人持股以及开办公司时做到了有法可依,也极大激发了创业热情。我被成都市激励生物医药的政策与服务的理念深深打动,也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想法。”陈俐娟说。

  “过去是‘甲乙方’,现在是‘合伙人’。”邓晖说,政府建载体、学校引团队,各司其职,共赢“立竿见影”。

  此外,按照项目发展规律,在创新研究阶段,由四川大学提供课题申报、专利申请、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在孵化加速阶段,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同提供包括概念验证、公司组建、天使融资等服务;到了产业化阶段,成都高新区提供土地供给、规划建设、业务拓展等服务。“我们提供这样一系列‘接力棒’专业化服务,就是为了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其他事务中抽身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邓晖说。

  据介绍,通过试点,四川全省已在45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投资近70亿元。其中,四川大学已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217项,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超过20亿元,企业直接投资近30亿元。(人民日报记者 黄晓慧 王伟健 宋豪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15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