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人才是竞争之基、转型之本、跨越之钥,拥有人才就拥有竞争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全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个就是“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如何贯彻落实“两会”部署,打造“引才强磁场” 推进“人才大汇聚”,让八方英才齐聚“好地方”,记者采访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为“好地方”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季培均(人大代表、市人社局局长)
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扬州人社局将按照市“两会”部署要求,坚持人才“第一资源”,聚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好政策”更有力度。加快推动“扬州人才新政15条”落地,制定发布人才住房保障、高校毕业生来扬就业创业、技能人才培养等配套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政策体系,让各路人才在推动扬州建设发展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好资源”更有厚度。重点围绕我市“323+1”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制定“全市先进制造业引才图谱”,深化“百名博士扬州实践”“才聚扬城”“千名大学生看扬州”“百所高校扬州行”等活动,力争全年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依托驻扬高校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做大“扬家匠”品牌,承办好第六届省技能状元大赛,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好服务”更有温度。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努力以最好的服务集聚人才,为人才创业创新、成果孵化提供全链条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扬州人才码”建设,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进一步扩大“绿扬英才卡”发放范围,强化就业安置、子女入学、社保参保等各项保障,切实解决人才在扬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打造科技引擎,激发创新动力
王友芳(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市科技部门将全面研究谋划产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力求找准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进一步夯实创新主体基础,做优科创平台载体,打造集群创新生态,着力科技引擎激发创新动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今年将持续开展“揭榜挂帅”科技助企专项行动,发挥驻扬高校优势,组建专家服务团,举办航空产业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洽谈会、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全年促成产学研合作签约50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持续办好瘦西湖创客周、科技型企业家早茶会等品牌活动,鼓励企业引进“科技副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加大国际技术合作,支持外籍人才深度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全年力争建成外国专家工作室6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育新苗’和‘移大树’并重。”市科技部门今年将围绕“533产业科创计划”,聚焦创新型主体培育,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重点实施 “小升高”、“规转高”、“高培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评估发布年度创新型企业50强,遴选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 “瞪羚企业” “独角兽企业”为引领、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
积极助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耿辉(政协委员,市科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人才兴则城市兴,人才强则城市强。作为全市唯一科创属性国有企业,下一步,科教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紧紧围绕“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全力打造“六个好地方”,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聚焦聚力抓落实、科学谋划再出发,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国企使命担当。
一是推广复制科技产业综合体运营模式。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思路,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产业综合体运营模式。对创新中心、国泰大厦等现有载体进行腾笼换鸟、提质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型企业、科创项目和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招引入驻。
二是健全人才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设人才双创社区,以“高端人才聚集区、人才政策试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宜居宜业典范区”为目标,通过搭建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安居公寓等功能模块,打造集“双创空间、创业服务、创客社群、加速孵化、投资对接、国际合作、创业政策、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特色人才双创生态系统。
三是布局建设数字产业园区。围绕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与县(市、区)合作建设数字产业园区,构建集数字科技创新、数字融合孵化、数字转型引擎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与服务创新平台,助推扬州实体经济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贡献。(高君 宝岭 邦秦 宇彤 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