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企业申报,对首次升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开展行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或牵头承担国家关键技术攻关任务的企业,最高奖1000万元!
条条干货,诚意满满。
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依据《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宁委发〔2022〕1 号),南京市制定并发布了配套文件《推进企业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紧扣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五个做示范”要求,为深入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对工信产业政策评估落实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集成、优化和升级。《实施细则》分七个部分,从企业主体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强链补链支撑、创新产品推广等方面提出20条“政策礼包套餐”。
首次“升规”奖30万元,给经济运行“加速器”加点“油”
2月24日上午,由市政府和华能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国能谷(启动区)项目在麒麟科创园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300亿元,未来将崛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协同的千亿级规模能源创新产业集群。目前,中国能谷已落地7个项目,拟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00余家。
随着中国能谷、中汽创智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成功落户,2021年江宁区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00家、实现产值3750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稳压器”“加速器”。2020年6月,南京市启动“规上工业企业追赶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累计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以上的目标。
记者从市相关部门获悉,在2020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24家、净增数超前10年净增数总和的基础上,南京市2021年再次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
“这充分说明我市支持培育‘小升规’的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体现政策“持续性”,对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接续用力、持续保障。
在企业主体培育方面,继续助力工业企业“升规”,对首次升规企业给予30万元“升规”奖励,次年未“退规”的,再给予20万元“稳规”激励。
据悉,此项政策无需企业申报,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将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符合条件的“升规”企业和“稳规”企业名单,会同各区(开发区)审查合格后,由企业纳税所属区负责兑现市、区两级奖补资金。
《实施细则》既保持原有支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又体现“战略性”,对国家、省、市部署的重点工作,重点加强政策保障。
去年11月,南京市发布《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南京将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的目标,并配套出台《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
据统计,2021年,南京市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6家,累计达到1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累计达到44家;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获得省级以上“小巨人”认定企业累计达到285家。
《实施细则》再次明确,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按照《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全方位进行支持。
攻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最高给予1000 万元支持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公示2021年(第28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南京市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亿嘉和自成立以来深耕特种机器人领域,在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已积累逾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
2021年,该公司创新发布智能操作机器人羚羊D200,引领特种机器人由巡检时代向操作时代迈进。“羚羊D200是复杂紧急环境下的‘操盘手’。”亿嘉和董事会秘书张晋博介绍,这款机器人本身具备智能操作和自主巡检功能,有优越的环境适应性、创新的模块化设计等优势,可以执行标准化操作、应急操作及巡检任务,广泛适用于轨道交通、电网、石油化工等各类行业操作场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京市聚焦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平台提档升级。
目前,全市累计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达到19家,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每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全省第一。全市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名列全省第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种子,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实施细则》明确,对新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最高 200 万元支持,持续加大对企业主体培育的支持力度。
同时,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对获国家、省级主管部门认定或批复建设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信创产业重大平台,按照国家和省拨付到账资金,分别给予其1∶1配套支持。对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国家或省实际拨付情况给予配套或者给予一定额度资金支持。
今年1月,南京市发布《南京市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示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突破性推进创新型产业发展,聚焦万亿级产业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
“南京市将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继续支持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行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或牵头承担国家关键技术攻关任务的企业,按照企业研发总投入的 15%、最高给予1000 万元的支持。
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布局产业“新赛道”
北京冬奥会数字科技夺人眼球,频上热搜。特别是开幕式上,AI算法、裸眼3D、AR增强现实、影像动图等数字科技为观众打开了神奇的“冬奥元宇宙”。
“虚拟现实唯美画面的背后,不仅‘秀’出了国内数字科技企业的硬实力,也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升级到高级赛道。”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成立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努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名城。
政策驱动,成效显著。
2021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6800亿元,同比增长14.1%,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亿元,增速达到35%;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2956亿元,同比增长18%,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然而,南京市数字经济仍面临数字创新要素培育仍需加速、企业数字化融合发展不平衡、数据要素效能发挥不足等问题。
记者发现,《实施细则》为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管用的针对性政策,体现了“针对性”的特点。
《实施细则》明确,推进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建设,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项目落地,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建设运营。
同时,鼓励信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按照年度服务绩效,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大中型企业成立面向行业服务的软件企业,对上一年度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的剥离软件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记者梳理发现,《实施细则》还体现“前瞻性”,持续加大未来技术投入,布局未来产业。
据悉,为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南京市正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区块链、量子信息等一批产业“新赛道”。
《实施细则》提出,研究制订全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并推进实施,围绕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创新平台打造、重点企业培育、应用场景建设、产业先导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出台支持政策。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发布的《实施细则》,务实管用、诚意十足,为加速推进南京市推进企业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争做示范上提供了政策保障。(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