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沪苏浙皖如何“一起向未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长三角地区,理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起更重要的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代表委员围绕更好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共商发展大计,一起向未来。

  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推动重要战略 落地深化

  “长三角一体化”已第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几年间,不少重要的方案、建议、战略都在落地实施中。如何评价它们的成效,如何更好地推进深化,如何发挥好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功能一体化:

  虹桥“大集聚”“大辐射”

  去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一年来,由“一核两带”组成的“大虹桥”交出一份漂亮答卷:全域生产总值2.58万亿元人民币,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近10%经济总量。其中,作为“一核”的151.4平方公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更成为长三角增长极的“极中极”,去年税收达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展望未来,要更好带动‘大虹桥’发展,上海首先要进一步做强虹桥商务区的能级。”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看来,需要通过提升“一核”的经济势能,来带动“一核两带”区域发展,进而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

  张兆安建议,虹桥商务区要进一步聚焦“五型经济”发力,持续推高经济发展质量。“要让更多的‘智造力’变成‘生产力’。”他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例,要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加内涵,强化产业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打造核心区产业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则提出,虹桥商务区要进一步发挥高端平台作用,成为信息、资金、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集聚之地。在他看来,除了要用足用好进博会这个贸易平台外,商务区还要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推动高新产业发展的平台。同时,结合商务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上继续“拉长板”,进一步提升核心功能。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在实现“大集聚”的同时还要实现“大辐射”。有委员认为,虹桥商务区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还可以持续放大。邵志清对此建议,在用好南北纵向拓展带的同时,虹桥商务区目光还可以“朝西看”,也就是规划东西横向拓展带,从虹桥出发向西辐射至安徽。“作为中心节点城市,上海不仅要服务长三角地区、还应该服务整个长江经济带、服务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谈及未来“大虹桥”建设,张兆安提出要“有序推进”,也就是结合点上、面上和带上工作,各方齐头并进、共同发力。他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指引下,三省一市未来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产业合作、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长板和优势,更好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产业一体化:

  同质竞争变各扬其长

  代表委员谈到,无论是去年5月长三角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还是2020年6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都表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已渐趋雏形。

  产业链联盟的主体是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认为,联盟不是企业家用来喝茶聊天的场所,而是以企业家为主体、以创新为路径,携手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的平台,努力做到供需对接、标准统一。

  他建议,一方面要规划前行,通过邀请知名咨询公司开展调研,在顶层设计上提出发展路径与创新举措;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战进行练兵。比如,作为超导科技产业链工作重点,去年12月在上海完成了全球首条35千伏超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下一步,就是尽快把成果加快落地推广。”汤亮说,只有实现了产业化与市场化,才能进一步激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的潜力。

  还有代表委员提醒,长三角地区要想发展出世界级产业集群,一定要从内部间的同质竞争、项目挤压,变成合理分工、强强联合、产业协同。

  邵志清代表指出,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密集、门类齐全,物流网络完善。在产业分工上,四地也各有长板,完全可以各扬其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竞争力。比如,上海集聚人才、资金、信息等发展要素,江苏的电子信息优势明显,浙江的消费互联网比较领先,安徽在人工智能方面很有亮点,这些都是彼此协作的重要基础。

  如果再把观察的维度缩小,长三角区域内有众多的科创园区。有代表坦言,近年来有些地方为了“保税源”而在“扎篱笆”,这为区域区人才流动,创新链合作和产业链优化带来不利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就呼吁,要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区域内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互利共赢的税收分配机制,以破除壁垒、促进资源共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马进建议推动信贷业务的产品创新,特别是要聚焦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服务长三角区域实体经济。

  制度一体化:

  “一套标准”共保联治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迈入第三年。示范区新建、续建项目达80多项,方厅水院、江南圩田、桑基鱼塘、水乡湿地……描绘了一幅最江南的画卷。

  “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离不开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打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使用‘一套标准’来共保联治。”作为长期关注长三角绿色发展的学者,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注意到,三地政府为此做了诸多探索,包括联合印发实施“一河三湖”管理制度文件,共同开展示范区水源地协同保护,建立示范区大气、水、突发环境事件等监测监控体系,推动示范区执法互认工作等。

  随着各类标准逐渐落地,示范区内的环境协同治理有了抓手。丁光宏举例,一个跨界水体,不同地区的采集和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仪器和系统不同,监测结果可能会有差异,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出台之后,多地联合开展监测,共享成果、互认数据,“及时沟通和有效合作,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

  在丁光宏看来,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全域的绿色发展都“打得很有章法,基础夯得实,举措落得稳”。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生态要素变为资源要素、生态价值变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就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作为来自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实实在在看到打好“生态棋”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北管村以此为契机,先后建成了14个生态绿地,绿化面积已达1200亩,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沈彪期待,长三角绿色发展能够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强长三角区域“三农”工作联动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使绿色生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亮丽的底色。

  在示范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也备受关注。有代表委员建议,示范区内应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双碳”协同行动机制,可以在大气、土壤、水、固废、清洁生产、能源等领域建设学术中心和研究基地,进一步探索绿色共治模式。

  “目前还有不少制度和规范上的瓶颈,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丁光宏建议,接下来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积极引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产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利用,建立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网络。

  2021年11月3日,江苏凤城—梅里500千伏线路长江大跨越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江苏:更高质量协同加强“链”上共舞

  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2021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信部门共同签署《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明确将支持长三角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发展作为八大联合行动之一。按照分工,江苏工信厅牵头组建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联盟首批成员单位64家,涵盖了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志成看来,联盟围绕加强政企高效沟通、引导产业链有效合作、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将有力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前,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全国近3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占全国约1/3。

  这也成为三省一市在“一体化”中谋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过去一年,江苏与两省一市工信部门合作频频、成果初现——

  开展长三角产业链供需对接。针对“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困难,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保供协调互助机制。先后组织长三角90多家芯片设备材料与130多家上下游企业,58家芯片公司、66家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交流,有效缓解芯片供应短缺难题。为特斯拉、吉利、蔚来等一批长三角整车企业协调零部件采购、用电保供、运输等问题。

  开展长三角产业链协同研究。充分发挥联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库单位的作用,按照“一链一团队”原则组建协同研究工作机制,走访调研产业链重点企业近千家,提出协同落实补链固链强链的相关建议,形成专题报告上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

  开展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联盟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技术,组建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比如,江苏盛虹集团联合上海东华大学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在高性能纤维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谢志成表示,为更好加强“链”上共舞,今年,江苏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坚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更大力度支持和指导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发展,着力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3月5日,参加欢乐跑的选手们在严州古城城墙上奔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浙江:抓关键变量构建“数字长三角”

  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数据,是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热词”。不久前,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正式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将承担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认为,示范区要抓住“数字化”这一关键变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去年,刘锐多次到示范区调研,她认为,在示范区,海量的数据正跨越物理空间的边界,互联互通,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创造更多可能。

  在公共服务领域,依托数字化手段,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下沉。青浦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可远程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江、嘉善的相关医院会商对接,完成对患者的诊治。

  在政务服务领域,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打通受理系统,统一用户体系,梳理事项清单,制订受理指南,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示范区民生事项“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不破行政隶属、突破行政壁垒’,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数字化改革,构建‘数字长三角’,能有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刘锐说。

  当前,浙江正建设“数字浙江”,撬动全方位各领域变革,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上海大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江苏、安徽,数字化在当地政府建设、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有界限,数据无边界。刘锐认为,示范区可以在建设数字长三角的过程中做好引领示范。在试点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据跨区域统筹管理制度。

  环境协同治理是刘锐一直关注的领域,她认为,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化改革是破题之道。一方面,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要推进环境质量实时在线数据监测和数据的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加强统一的数据监测与智慧化、生态绿色的信息平台建设,为分析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加强实时在线治理,推动以“互联网+治理”为依托的数字化手段在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刘锐认为,从自己参与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实践来看,数字变革将重塑生产、需求、供应、消费等各领域,并进一步推动组织运行方式变革,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2022年2月16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农民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 (新华社发 左学长 摄)

  安徽:标准协同引领建设“品质革命”

  安徽日报记者 张岳 李浩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表示,今年,安徽将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建筑市场、营商环境、行业标准“四个一体化”,等高对接、扬长补短,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在推进一体化中追赶跨越,推动城乡建设“品质革命”。

  深化城市联动,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全面推动城市城区合作共建,推深做实“五个区块链接”,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体检,在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上加强紧密衔接。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推动出台并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毗邻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互为应急备用,加强污染联防联治。开展城管执法协作,推动长三角城管综合执法制度标准“趋同化”、执法检查“协同化”、队伍建设“同一化”。

  强化产业链接,推进建筑市场一体化。加强区域建筑业交流合作,深化建筑业“双招双引”,推动构建建筑业一体化市场体系,引导建筑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促进建筑业提质扩量增效。继续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指导筹备成立“长三角钢结构行业产业联盟”,加快长三角区域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

  优化政务服务,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今年安徽将以“争当优质服务住建人”行动为抓手,优化审批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提升行动,力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水用气报装便利度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落实“一网一门一次”制度,拓展“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在更大范围内“一屏通办”“跨省通办”。有序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更多业务“一网通办”。

  实化基础支撑,推进行业标准一体化。标准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安徽将协同沪苏浙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标准合作,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同时,要协同组建长三角工程建设标准专家人才数据库,创新共商标准协同模式,携手推进区域标准研编,以标准引领“品质革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