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创造历史的一周!”当上周国内生猪期货价格再创历史新低时,业者无不感叹。然而,去年5月28日才上市的生猪期货,只是这一轮猪周期下行段中最近10个月跌势的“见证者”。事实上,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见顶回落、深度调整已两年多。以江苏集贸市场精瘦猪肉零售均价来说,3月15日为每公斤30.56元,较2020年2月创出的每公斤71.5元历史最高价暴跌57%。与价格腰斩同步的还有养殖效益的由盈转亏,最暴利时养一头猪赚2800多元,眼下却要亏数百元。
短短两年,居民“吃不起肉”的困扰就被彻底化解,这当然要归功于全国范围、力度空前的生猪稳产保供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不过,随着生猪产能快速恢复、惯性扩张,供大于求、“肉贱伤农”的现象再次出现。如何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问题,熨平猪周期,不仅关乎生猪产业长远健康发展,也关乎居民“碗里有肉”。
预警升至“过度下跌”最高级
3月18日,记者来到南京市建邺区好邻居菜场探访行情,看到雨润冷鲜肉柜台前买肉的市民真不少。“今天买点什么?前腿肉15元一斤,五花肉22元一斤,仔排26元一斤,价格很划算的。”老板娘一口报出多个价格招徕着客人。
由CPI中猪肉价格同比涨跌变化,也可看出近两年来其价格的“冰火两重天”:2020年2月,江苏猪肉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29%,创这一轮猪周期同比涨幅最高;今年2月,同比却是大跌39%。
买猪肉不再揪心于价格,这种消费“自由”的感觉当然挺好。可对于生产端的养殖者来说,生猪价格“坐滑梯”的滋味却不好受。
“从去年5月始,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加上饲料价格上涨,推高养殖成本,养猪企业亏损严重。现在每斤毛猪的成本价约8.5元,而出栏价只有6元,也就是说,每斤要亏2.5元,平均一头猪要亏四五百元。”镇江市养猪协会会长、镇江希玛牧业公司董事长马荣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记者注意到,相比于反应相对滞后的猪肉零售价,上游生猪价格更灵敏、见顶时间也更早。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出场价在2019年10月第5周创出每公斤39.8元的历史最高,这也是这一轮猪周期生猪最高价,当时养一头猪平均能赚2841元。而到了今年3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已跌至每公斤13.49元,跌幅66%,养一头猪预计要亏266元,同期江苏生猪出场价为每公斤12.84元。
生猪价格和饲料价格之比,是衡量生猪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3月第2周,全国和江苏的这一指标分别为3.63、4.34,而按照去年6月国家出台的《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预案》相关规定,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为7,低于6则触发“过度下跌”三级预警,低于5时预警升为最高的一级,显然,目前全国和江苏的猪粮比价均已发出最高等级的“过度下跌”预警信号。
产能过剩叠加消费清淡
在全国生猪生产提前半年、于2021年二季度完全恢复后,前期投资所形成的新增产能释放却并未止步,叠加疫情不时散发对猪肉正常消费的扰动,供需平衡渐渐又被打破,产能过剩格局再次形成。
在马荣坤看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主因是产能过剩。前两年很多企业大幅增加产能,目前希玛牧业的生猪存栏量是13000头,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8300头,就这样,希玛的扩产在行业内还算是保守的。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产能调控的核心指标。去年三季度末,江苏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产能恢复以来最高的135万头,较2020年一季度的74万头猛增超八成,也高于农业农村部确定的江苏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120万头、最低保有量108万头的任务目标。
高产能势必带来高产出。去年江苏生猪出栏量达2210万头,较上年增长21%,出栏量虽较2017年仍相差近600万头,但却时隔两年再次达到2000万头数量级。全国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基本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
正因为产能过剩的市场压力逐渐增大、养殖效益由盈转亏,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出局,随着行业大规模洗牌,去产能越发明显。去年末,江苏能繁母猪存栏量已降至132万头,同期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也由三季度末的4459万头回落到4329万头。
“我们近期已经缩小了养猪规模,断臂求生。”江苏万盛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3年来,即便有政府的扶持,公司还是亏损超过1000万元。从事养猪行业几十年,对现在的行情仍然有点雾里看花,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调控关键落在一个“稳”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稳产是保供的前提,显然,对于猪肉这样的重要“菜篮子”产品,政策调控的宗旨落在一个“稳”字,两年多前的产能“塌陷”、价格狂飙要防,当前产能过剩、价格过度下跌同样也要防。
围绕着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自上而下,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然上路。去年底,江苏确定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以此作为实施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稳定生猪产能、防止生产大幅波动的重要手段。日前,全省首批175家国家级、56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名单公布,镇江希玛牧业公司跻身国家级基地。对此,马荣坤表示,成为调控基地的养殖场,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当然,在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或过度增减时,也有责任根据市场监测预警和政府对产能的预期引导,带头调整产能规模。
采访中,一些业者、专家流露出对于社会资本“野蛮”涉足生猪产业的担忧。
江苏万盛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养猪业是一个需要生产者精心呵护的行业,而不是资本一拥而入就能成的行业。现在,社会资本介入过多,而资本的特征是哪里“热”去哪里,哪里赚钱去哪里,这增加了养猪业的不稳定性。他期待,国家相关部门能够从繁殖、育肥、屠宰等整个生猪产业链角度,全方位关注行业稳定性。
为什么这两年多市场冷热“变脸”依然较快?“归根结底,还是养殖业转型过快、规模化推进过快导致的。”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瑞华对记者说,养殖业从散养以及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转向大规模、超大规模养殖场唱主角,这是行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但目前业内议论较多的是,部分超大型养猪企业不再将生猪养殖作为企业的主导产业,而是将资本运营作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所以出现了一些盲目扩张、投注市场预期的现象,其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已远远大于过去千家万户中小规模养殖场的影响。
对于接下来的猪肉价格走势,黄瑞华并不乐观。“目前能繁母猪的基数仍然偏高,供过于求局面一时难解,价格下行压力仍较大,养殖亏损期可能也会持续一段时间。”他建议养殖户广筹资金,适度调整规模,适当调优结构,采取综合措施降本增效,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抗过猪周期下行段艰难时光。
(新华日报记者 吉强 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