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吐蕊,又乘春风。在节后开工的热潮中,江苏中能2万吨级FBR颗粒硅模块化生产车间设备运转繁忙。这一 “黑科技”产品,较生产棒状硅耗电量降低70%以上,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2021年,我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74.5亿元,工业“压舱石”作用明显。去年11月,我市印发《全市工业倍增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近日,《全市工业倍增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出炉,明确了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目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0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4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同时,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全市工业倍增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将六个“攻坚行动”升级为“六大提升”,绘出更加精细的任务书和更为明确的线路图。
产业集群提质 企业培育提优
去年,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式进入“国家队”名单。从高质量建设重点产业链,到优化产业链培育机制,我市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带动链条韧性持续增强。
工程机械产业的强链延链之路,还在继续。3月16日,徐工集团和协鑫能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发换电重卡产品,推进换电站建设,携手在新能源领域谋篇布局。
产业发展,不能演“一柱擎天”的独角戏,要唱多个声部的合唱曲。去年,我市六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193.6亿元,以19.7%的增速一路高歌猛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以要素集聚带动集群发展,实现先导性和支柱性。在统筹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绘出产业强市的“微笑曲线”。
在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年产1100吨光刻材料及10000吨电子级溶剂搬迁技改项目已于去年完成投产,年产值可达20亿元。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博康始终坚持精耕细作,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驱动器”,像博康这样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正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
今年,我市将“一企一策”动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力壮大中小微企业,瞄准潜力项目建库培育,确保及时投产达效,力争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用小企业支撑大配套,让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招大引强提效 推动创新提能
开局即是冲刺,起步就要抢跑,拿地即能开工。在市发改委的重大产业项目清单上,每个项目都安排了责任单位和属地具体联络人,为企业帮办代办,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是招商引资工程的生命线。今年,我市还将聚焦招商引资“1号工程”,办好综合招商,常态化开展精准招商,不断提高招商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时效,并压茬推进“765”计划,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亩均论英雄”。此外,加大技改力度,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也将是下一步提效工作的重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驱动。推进人才战略,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强化产业人才的支撑作用,正是今年我市实施工业倍增的重要环节,“555”引才工程和“英才名匠”计划也被列入工作要点。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领跑者、龙头企业带头人、基地平台组织者、技术领域新工匠。记者从市产业人才与合作处获悉,截至目前,“英才名匠”系列培训已累计超1万人。今年,我市还将培训人才超2000人次。
数字融合提速 绿色发展提标
近日,徐工旗下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2021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从服务徐工到全面服务外部客户、跨行业跨领域赋能,徐工汉云的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印证了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
今年,我市还将以创造“双千兆”城市为契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提质扩面,制订实施全市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覆盖规上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90家以上。
推动制造业节能降耗,加快重点行业降碳。实现工业倍增的道路上,必须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今年,我市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全市工业领域及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并实施绿色创建工程,加快技术研发,努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徐州日报记者 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