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因受疫情影响,部分小微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如何解企业融资“急”、如何保资金链条“稳”?近一段时间,江苏各地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洒下“及时雨”,精准施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合力,畅通企业资金运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精准滴灌,保资金链条不断
材料切割、焊接压制、检查装袋、灭菌消杀……升诺(南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用口罩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因疫情防控需要,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考虑增加生产线、补购原材料,但资金却成了问题。在此之际,农业银行如皋支行发放“抵押e贷”800万元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感谢农行再次下了‘及时雨’!这次利息比上次还低。”企业负责人陈女士说。原来,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公司缺流动资金,农行了解情况后很快就发放一笔贷款,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
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成为金融业战“疫”的共同选择。记者梳理各地陆续发布的金融纾困举措中,防疫抗疫企业、重点民生企业、物资保障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均被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南通要求各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企业和相关民生企业优先配置资金资源;盐城要求各金融机构主动对卫生医疗重点领域企业等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安排专项信贷额度;常州也提出要对防疫、抗疫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摸排对接,加快投放专项应急贷款。
企业与金融机构相生相融,保住了小微企业的“青山”,也是保住金融机构的“未来”。南京市鼓楼区有一家经营了22年的小吃企业,此前经营状态一直很好,在银行存量授信300万元。今年3月,这家企业有250万元贷款到期,受疫情影响,客流量锐减,现金流也大大减少。获知这一情况后,江苏银行南京分行第一时间走访对接,了解情况后,及时给予无还本续贷支持。
“餐饮、文旅行业是疫情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这批小微企业中有许多是多年客户,信用良好、客源稳定。”江苏银行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主要是通过办理延展期限、无还本续贷等方式,确保企业资金链条不断。
及时补位,合力畅通资金循环
镇江市琦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近日拿到一笔“特殊”的贷款,额度10万元、期限半年。“客户主要在浙江、上海,公司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了库,流动资金紧张,这笔贷款救了急。”该公司负责人詹女士说,从审核到申请,就两个工作日,而且没有利息。
这笔无息贷款,由镇江市丹徒区阳光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放。该公司董事长汤国林说,小贷公司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他们虽然缺乏强资产、抵押物,但只要具备可持续性,熬过这一关就能存活下去。该公司准备了2000万元无息贷款,计划支持200家小微企业,目前已发放及在办企业达40户。
如果说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是发挥主渠道作用,那么规模较小的融资担保机构、小贷公司则发挥金融体系“毛细血管”的作用,及时补位。这一点,在各地出台的金融助企纾困政策中,也屡屡被提及。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取消反担保要求;常州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费率酌情再优惠;南通则鼓励各地方金融组织、转贷机构对辖区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客户缓收或减免利息、服务费。
苏州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莹介绍,本轮疫情发生之初,公司就组织客户经理,快速梳理出贷款即将到期的406户企业,逐家摸排情况,制定“一企一策”服务企业。“一方面要保障服务不断线,另一方面则是让利,担保费率在前期优惠基础上再降一步,最高可降八成。”薛莹说。
江苏信保集团则发挥省属金融机构的优势,加快再担保项目赔付效率,优先办理涉疫地区项目赔付。另外,因企施策,对符合国担基金准入标准的“三农”“小微”“双创”等主体下调担保费或暂缓收取担保费;单笔金额100万元及以下项目免收再担保费,100万元至500万元项目费率由4‰降为3‰。
线上办理,金融服务不打烊
日前,江苏亿赛特纺织有限公司体验了一次“送贷上门”。因国内外疫情影响与供应商现款支付的要求,公司现金流吃紧,便尝试在泰州市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发布需求。江苏长江商业银行获悉后,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小微e贷”产品。
疫情之下,加速金融机构、金融平台线上办理业务的进程。近年来,为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我省各地纷纷打造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线上金融综合平台迸发出大能量。
疫情期间,扬州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专门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扬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张永平介绍,今年以来,平台累计帮助实现银企融资对接2000多笔、金额合计70多亿元。
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也开设绿色通道,引导银行机构充分运用线上服务平台,与受疫情影响企业加强联系。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鼓励银行发放“首贷”,他们设置了年度新增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首贷”金额1%的奖励政策。
常州推出“八项金融举措”,目的是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常州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一键式对接金融机构、一站式获得金融服务、全方位享受扶持政策”功能,推动融资供需双方在线精准匹配。南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要求各金融机构推广南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资好通”一站式服务热线、“一码通”贷款码等融资渠道,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不打烊”的金融服务。
(新华日报记者 孟培嘉 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