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调查,2022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530.37万亩,占全省 14.86%,其中小麦面积529.89万亩,占全省14.86%;夏粮单产401.93公斤/亩,较上年增加 1.44公斤/亩,比全省平均高24.1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36 %,其中小麦单产402.07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57公斤,比全省平均高19.7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39%;夏粮总产量21.375亿公斤,占全省 15.23%,较上年增加0.085亿公斤,同比增长0.4%。夏粮单产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总产量和单产再创新高。
全市12个小麦高质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566.8公斤,睢宁县凌城镇高产示范片实收实测亩产755.3公斤,创造省内稻茬小麦高产新纪录……“淮海粮仓”再次稳稳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压紧压实责任稳面积
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是克服小麦播期延迟、前期苗情偏弱和后期高温少雨、部分丘陵高亢区域遭遇气象干旱后的抗灾夺丰收,来之不易的丰收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齐心同向发力,也是徐州粮食生产硬实力的综合体现。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分管领导多次调度推进赤霉病防治、“一喷三防”、毁坏青苗排查、抗旱浇麦等工作。今年以来,相继召开春季农业生产会、“三夏”工作会议等,就粮食生产工作及早作出安排部署,动员全市上下打好打赢夏粮丰产丰收第一仗。我市将“粮食生产稳定度”纳入市对县综合考核,将“粮食播种面积”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以考核促落实、以绩效促实效。
按照“稳面积、稳产量、提单产、增效益”要求,年初即将省定1150万亩粮食播种任务、5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和1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落实到镇、到村、到主体、到地块。市级成立7个工作指导组,采取“协调服务员+技术指导员”分片包干,建立“市包县、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田”四级包保体系,压实责任,优化服务,关键农时季节下沉一线,包片跟踪督导。
精准精细服务增产量
立春后,我市立足“早”,突出“实”,组织开展“打赢夏粮丰收百日会战”“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两大行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分地块、分节点,环环相扣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拔节孕穗期小麦一、二类苗占比93.8%,达到常年水平。
抓住4月20日至27日关键窗口期,我市狠抓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实现全覆盖。针对睢宁县因疫情封控管理的镇、村,成立市县联动工作专班,及时研判分析病虫情,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市共筹措防控资金1897万元,小麦防治用药比例达到109.2%,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和发病面积近10年最低,病虫害防控及时精准、效果明显,筑牢了丰收防线。全市12个小麦高质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66.8公斤,睢宁县凌城镇高产示范片实收实测亩产755.3公斤,创造了省内稻茬小麦高产新纪录。
4月下旬后,全市基本无有效降雨,且降雨分布不均匀,部分在田小麦显露旱象。全市早部署早行动,因墒因苗管理做好抗旱浇麦,利用中央、省资金2400多万元根据小麦长势科学喷施叶面肥。因地因墒、适时浇水、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和产量。抗旱浇麦保证了小麦生长后期灌浆充分,加上应对干热风措施得力,小麦品质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产量有保证,一举锁定丰收大局。
夏收开始前,各地就及早进行农机作业对接,把机具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设立小麦机收保障服务热线,麦收期间实行24小时值守,全力为机手“保驾护航”。全市“三夏”期间投入联合收割机20200台左右,3万多名农机手参与“三夏”会战,整体收获进度较去年快3天,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在2%以下。
种足种好秋粮夺全年丰收
秋粮是粮食生产大头,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年粮食54%、60%。我市抢抓农时推进夏种,切实做到收获一块、耕整一块、播种一块,抓早抓实、种好种足,不折不扣完成好秋粮生产任务。
截至6月26日,全市621.8万亩秋粮、1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已全部完成播种,种在适播期。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制定秋粮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意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搞好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田间作业,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同时,坚持抗旱防涝“两手抓”,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防灾、抗灾、救灾,以过硬措施力保秋粮丰产丰收。
下半年,全市将重点建设好48个水稻、12个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和30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攻关方、18个千亩示范片,实施“五统一”服务,辐射带动全市秋粮大面积均衡增产。(记者 王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