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山西侧的人防工程废弃坑道旁,长长的隧道直通整个山体,这处于1986年主体完工的人防设施即将开启它新的使命——成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山体实验基地。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我市正在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徐州创新策源地、集聚深地科创前沿人才高地、科技创新新地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徐州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获批建设的“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经入驻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创新港核心区。这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将聚焦细胞治疗药物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十四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重大科技战略部署,统筹安排,举全市之力,跨区域、跨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服务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内处于领先或有优势的创新资源,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瞄准国家和省科技战略布局,培育创建国家(省)实验室、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起徐州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服务平台创新发展
实现“量”的提升
2022年度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中,我市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承担的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综合实验设施预研、徐州高新区推荐的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锡沂高新区推荐的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3个新建项目的获批立项,既是对徐州在前瞻技术布局的肯定,更是支持相关产业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围绕建设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多主体协同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突出对全省产业提升提供共性技术和资源支撑,为各类科研活动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机构。近日,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承担的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矿业大学承担的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心等2个新建项目的获批立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量”的提升。
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将紧紧围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在线实时监测、碳资产管理、数据库建设等“双碳”前沿技术领域及创新需求,通过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多创新主体协同等手段,依托资源融合与共享、服务科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运行机制,为工业园区、碳封存区、高排放企业提供碳核算、碳监测以及减排降碳技术服务,为政府开展企业碳排放监管、碳配额分配、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建设、碳排放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安全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开展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着力解决能源资源领域发展过程的技术瓶颈问题与“卡脖子”问题,建设能源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和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及优化平台,在煤炭产能科学调控、CO2捕集与利用、碳排放遥感监测、软件智能测试、工程机械设备智能检测、能源工业智慧营销及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系统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技术服务与技术转化。
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实现“质”的飞跃
近日,省科技厅发布了2022年第一批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清单,我市5个新建项目(全省30个,苏北6个)、7个新型研发机构奖补项目上榜,争取省拨经费7710万元,获批项目数及省拨资金额度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助力徐州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入新阶段。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奖补项目,重点支持具备独立法人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对其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额度给予相应的奖励。今年我市共有维尔力德(徐州)工程机械技术研究院、江苏振宁半导体研究院等7个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奖补资金,奖补项目数量及资金额度超出过去五年的总和。
为推动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落实,以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我市制定印发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动构建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3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N家研发机构为主的“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加健全、运转更加高效。
我市已经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加快推动高校、人才、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向示范区集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载体。
(徐州日报记者 王正喜 实习生 林晟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