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智能化生产线全速启动,组装产品敏捷精准,串联上下工序顺畅,一台台变速器不断下线。偌大的工厂,只有几名员工在机台查看实时生产数据……近日,在某公司数字化车间,科技元素、智能元素满满,先进制造业图景在这里展现。
“这就是‘未来工厂’的生产场景,我们还在构建‘3D虚拟工厂’,就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把实体工厂的每个车间、每条流水线、每台设备,甚至每个生产动作都映射在‘虚拟工厂’上。”该公司执行总裁任华林说,通过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加持,实现生产效率和智能制造的大提升。
在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电子大屏中,记者看到了几个红色报警信息,提示刀具使用寿命即将到达上限。“这是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推送的预警信息,能实时监控到每台设备刀具的损耗程度,精准预判使用寿命。”该公司智能技术总负责人楼宏伟介绍。
在该企业,“创新”还全方位覆盖在物流、仓储等多个方面。只要轻松点点手指,从备货、拣货到送货大部分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不久以后,我们将全面集成ERP、MES、PLM、能效管理、售后服务等系统,协同上游汽车厂商以及下游供应商等打造完善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形成产业链生态圈,共同提升制造竞争力。”楼宏伟介绍。
技术创新大大减少了生产线对人工的依赖,比如数控机床的加工,工人连装料、卡位和编程都不需要做,只需输入操作指令即可。对此,老员工鲁开河感受特别深刻,他工作了18年,干过工厂一线的多个岗位。现在,他转型为一名程序控制工程师,每天只要动动手指发送指令,监管机器人“工友”的运行状态即可。“人不离机、噪声震耳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式,不仅产能实现翻倍,产品质量更稳定,而且工作更轻松。”他说。
不久前,浙江省委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强调以创新制胜为“两个先行”提供持久动力。在金华婺城,一批低调务实、内功深厚的企业,正活跃在科技创新的攻坚前沿。
位于婺城区乾西工贸区的某电子仪表公司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大投入,自主创新研发成功多款能源在线监测产品,并逐步推向市场。入夏以来,该公司产销形势可以用“火热”来形容,生产线马力全开,工人们忙生产、赶订单。今年1至6月,该公司实现营收2亿多元。
“智能电表等产品产销态势良好,最新研发成功的全能源采集监测终端和海量负荷聚合系列创新产品,顺应碳达峰、碳中和导向,各地订单也纷至沓来。”该公司总经理单卡迪说,尽管今年4月受到疫情冲击,但新产品表现抢眼,订单接近5000万元,使得半年整体营收仍保持稳中有升。
“创新,是公司开辟新赛道,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命门所在。”该公司董事长马伟阳介绍,公司分别在金华、杭州设立了研发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双重智力支持,2021年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成果1项,省市级科技成果8项,国家专利60项,软件著作权38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
据悉,今年以来,婺城紧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科技创新发展呈现稳中提速、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我们一方面要实实在在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婺城区科技局负责人说,婺城制造稳进提质,首要在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级,迈向中高端,关键在创新。
今年以来,婺城以“真金白银”换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有效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能,科创“家底”正越来越厚实,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96家。
婺城区鼓励企业强化应用研究,在金华市率先开展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全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研究院8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5家、市研发中心120家。同时,该区加强科技孵化器培育,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傅伟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