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进入“3.0时代”,软件园区创建有啥不一样?

  常坐地铁的南京人都知道,软件大道站是南京地铁1号线的“大站”,数据显示,全线约1/5的人在该站上下车。庞大的人流来自于该站周边建筑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区,集聚着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百强软件企业、中国百强企业,以及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像这样的软件园区,全国还有数十家。截至2020年,我国软件园区总体经济收入已达7万多亿元。软件园区收入在全国软件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67.7%提升至2020年的90.4%,用地规模提升198.1%,净利润是2010年的8.7倍。软件园区不仅成为软件产业集聚的载体,更成为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桥头堡”“孵化池”。

  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高效集聚,推动中国软件名园的创建?前不久,在南京举行的中国软件名园创建工作座谈会上,围绕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各地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软件园区进入“3.0时代”,

  要素空间集聚走向产业链接集聚

  为什么要创建中国软件名园?

  当前,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进入结构优化、快速迭代的关键期,“软件定义”引领创新、促进转型、培育动能,不断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

  “软件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创新的核心源泉,也是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说,软件名城、名园是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开展中国软件名园创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发展。

  眼下,我国软件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座谈会上发布的《软件园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十年时间,国内软件产业规模从2万亿元暴涨到超过9万亿元,特别是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软件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应用场景的不断迭代、创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产业领域,软件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助理吴金涛分析了近年来软件园区的变化——

  我国软件园区承载了创新创业孵化的重任,据统计,2010—2020年,软件产业基地十年间孵化面积从633万平方米增长至2520万平方米,园区孵化企业“量质齐升”,通过孵化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格局。像北京的中关村软件园汇聚了高新企业700余家,西安软件园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软件企业。

  融资形态也发生改变。原来的软件园区是以政府投资和园区自有资金孵化中小企业。现在随着产业基金、战略基金等外部社会资源的不断涌入,相对投资不断增加。园内业态也愈发丰富,在发展初期,我国软件园对外部环境、资源取向的控制力较弱,多以发展信息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为主,随着技术演变与经济发展规模转变,软件园产业业态向着数字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软件园区从“1.0时代”政府指导型、“2.0时代”企业主导型,迭代到以资源整合型为主的“3.0”版本。

  “软件产业的变革,为园区集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吴金涛解释说,数字经济时代,软件企业对于园区的需求会随着产业演进而变化,软件产业园创建也从产业发展要素的“空间集聚”转向推动产业发展的“链接集聚”,对人才、政策、技术、配套和数据的需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同发展,成为新的关键词。我国的软件园区内部,也必将从相互无关联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全产业链聚集。软件园区之间,也将形成从软件设计、研发、协同到落地应用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比如,不断涌现出的像中国声谷、天河软件园、浦东软件园几个分园、中关村全国各地的分园,形成“一园带动多地”的发展模式。

  软件名园创建的江苏实践:

  从做大产业规模到提升发展能级

  江苏软件企业数量长期居于全国榜首,软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江苏各地软件园区的创建历程,正是管窥这一变化最好的窗口。

  早在2010年,南京市就被工信部授予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之后苏州和无锡也相继获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目前全省共有7个国家级软件园和25个省级软件园,软件产业的空间布局覆盖全省主要创新区,初步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去年,我省率先开展省级软件名园的培育试点,将省内8个软件园区列入江苏软件名园重点培育库,“目的是进一步推动集聚特色化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优化政策环境、推广典型经验,为创造中国软件名园夯实基础。”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介绍说。

  座谈会的主办地南京软件谷正是其中之一。成立于2011年的南京软件谷,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如果说‘十三五’期间产业集聚更多强调的是‘名城’的创建方式,‘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无缝切换到‘名城+名园’的双驱动创建模式。”中国(南京)软件谷副主任黄敖齐坦言,这一过程充满挑战。

  既要调整方向、又要瞄准高端成为难点。南京软件谷一方面稳存量、扩增量,在巩固原有的通信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业态,打造出一条相对完整的数字经济的迭代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抓协同、促创新,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建成国家级企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等平台,组建通信及运维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信创、集成电路六大产业链,通过分享前沿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促进全产业链交流合作,提升发展能级。

  “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同样至关重要。”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委处长陈永财介绍,苏州是工业大市,苏州工业园区内制造业企业9000多家。几年前规划成立的金鸡湖软件产业园正位于园区内,目前围绕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已集聚2000多家企业,其中上市企业超过10家,产值规模超1000亿。园内还聚集了1000多家各种资本。

  依此家底,金鸡湖软件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始终如一”:聚焦工业软件核心优势领域,坚定围绕工业软件这一细分领域打造软件名园,推进国家级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组建并参与各种联盟,把“三个一批”当做着力方向——聚集培育一批优势企业集群,突破一批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一批行业知名的代表性产品和应用。

  “中国软件名园”的未来:

  园区管理模式更加智慧化市场化

  展望未来,该如何创建更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园”呢?

  当前,国内软件园区数字管理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不少园区已建成从基础设施到云服务环境,再到前沿应用场景的多维度体系,针对仿真、开发、测试等企业协同创新场景,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然而,园区运营的数字化程度与人们对软件这一“未来产业”的认知期待还不相符。

  “软件产业园发展到今天,该完全跳出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考虑了,应基于数字经济角度来全面考虑软件产业园的布局和建设,打造成数字产业化的生态区、产业数字化的功能区、数字创新的倍增器、数字创新的孵化器。”湖南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颜琰建议。

  园区建设及运营应更加智慧化成为共识。吴金涛认为,软件园具备多业态、用户群广泛、服务多元化的特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催生众多智慧化应用场景,在新一代技术推动下,园区的运营应融合多种数字资源,通过智能检测园区经营、资产、基础设施、能效、安防等关键指标,全面提升园区竞争力。

  管理模式应更加市场化成为另一个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园区大部分是以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的特点,随着全国范围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园区主体发生多元化变化,逐渐形成“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

  各地软件园区在中国软件名园创建中正形成一批经验——

  沈阳国际软件园产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介绍,园区建立了做股权投资的子基金——德鸿资本,目前已经投资了20多家企业,被评为辽沈地区最活跃的投资机构。沈阳市政府打造的盛京基金小镇也落户该园区,在管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王辉总结说,在组织层面上,深圳软件园把市内的工信、科技、教育等各部门、协会、院校做协同,比如工信局主要出台一些行业性政策,科技口参与总投资200多亿的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教育口持续推进市内十几所院校的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等,加强协同创建力度。

  江苏则将重点继续放在产业创新集聚上。“集聚化是做强软件产业共同模式,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核心支撑。”池宇表示,我省全力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地高水平建设中国软件名园,积极推动省内各软件园区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为此,我省提出“三个强化”:强化产业布局规划引领,强化产业政策体系的支撑,强化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推动构建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长效对接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引进、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快修订《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法规合力和叠加效应,更好地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实现全省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6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