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南通通州区:兴业富民开新篇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8500万江苏人民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十年来,江苏“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为此,人民网江苏频道推出“非凡十年 江苏之路”栏目,聚焦大时代下的十年发展故事。

  十年大台阶,迈步从头越。

  “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谈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市通州区的发展成就,区发改委主任倪健忠说出了一连串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这十年,是通州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十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十年。

  “加快打造新高地、建设硬核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8月12日召开的通州区委全会明确,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挑重担、扛重责”的使命感,迅速紧起来、急起来、快起来,坚决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补回来、把发展的节奏提起来,确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产业攀升新能级

  增速看成果。数据显示,2012至2021年,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从691.3亿元增长到159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0%;2021年,通州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77.1亿元,是十年前的2.1倍,年均增长9.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调结构、稳增长,着力招项目、扩投资、谋创新、优服务,在逆境中顶住压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大、质量好、产业优、后劲足的特质。”倪健忠说。

  总部位于苏州的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是通州“非凡十年”的见证者。“去年产值破百亿元,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50亿元。”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副总经理陆佳颖回忆,他们项目一期投资65亿元,2012年打桩,2013年投产,2014年达产;2018年新增投资135亿元建设二期项目,2019年投产,2021年项目达产;2021年再次追加投资300亿元建设三期项目。

  走进通州区五接镇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散货码头,目之所及一片忙碌景象,用于生产聚酯纤维的原材料PTA正从货轮上卸下来。殊不知,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荒滩。

  “恒力集团当前在通州的一、二期项目已具备年产120万吨差别化聚酯纤维和年加工40万吨功能性变形丝的生产能力,三期部分车间已投产,四期项目正在规划中,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聚酯纤维产能将达到330万吨/年、变形丝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产业园将成为国内聚酯纤维新材料产业集聚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陆佳颖说。

  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是通州区突出项目引领的代表之作。十年来,当地先后引进象屿、甬金、展华等上市企业20家,恒力南通产业园、瑞典宜家、深南电路、京东航空等一批世界500强、国企央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成。此外,当地拥有省市级重大项目近150个,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300个,计划总投资超1200亿元。

  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新兴产业崛起发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开园,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跨越百亿级台阶,现代家纺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年交易额超千亿元。

  大项目引领产业攀升新能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通州区深入实施企业挂钩联系和梯度培育计划,上市及新三版挂牌企业累计达12家,总数在南通市领先。此外,国家、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55家,高新技术企业324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2.0%。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通州区十年间先后获评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其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全省领先。同时,该区也是南通市唯一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

  废沟塘上起新城

  十年来,通州区全面拉开布局框架,老旧小区有序更新,新城建设快马加鞭,城乡环境同步提升。城东新区、银河新区功能不断完善,高新区环境提升纵深推进,金沙湾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平潮滨江高铁新城初具规模,城市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

  南山湖公园位于当地城东新区核心区,居民冯志军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清晨和傍晚,他总会来此溜达一圈。

  水韵是这里的鲜明底色,当地规划设计城东新区时即定位打造花园水乡型城市新区,把生态价值作为首要因素考虑进去,让“水韵通州”成为这座城市的优质资产。“城东新区生态景观核心总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24万平方米,这对进一步优化全区城市空间有着样板意义。”通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黄建明参与了城东新区的规划,这也是他时常到此漫步的情感寄托。

  黄建明介绍,在规划理念层面,城东新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生态后业态的时序科学组织城市开发,规划构筑由南山湖公园生态绿核、朝霞路公共服务设施轴、中心横河休闲走廊和霞中竖河文化走廊,以及南山湖中央商务区和以朝霞路为界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构成的“一核、一轴、两廊、三区”的空间结构。

  “水清岸绿,一步一景。真的是出门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园。”冯志军说,十年前,这里还是散乱的村落,到处是废弃的沟塘,连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更不敢奢望家门口能有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了。

  搬迁当初,冯志军也没有想到,他们数百户村民会就近安置在这座新城区域内。“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如今,十年过去了,按照当初的规划,公园、学校、体育中心、城市展览馆、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如愿建成投用。

  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配套完善的新城,充分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果园名居居民胡晓宇也有同感。“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近也能读上优质的学校,学校软硬件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胡晓宇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就读于南山湖小学,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环境都让她满意。

  在城乡建设中,通州区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让城乡生态更好,人居环境更优。目前,当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45%、41%,城市绿洲展现出新颜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建成水美镇村27个、美丽宜居村庄161个,东平村、开沙村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通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促农增收百姓富

  正在指挥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徐林,看着长势良好的稻田难掩喜悦之情。无人机是他花了5万多元买的,这在之前他想都不敢想。

  61岁的徐林是通州区东社镇兴隆灶村村民,流转了700亩耕地种田,去年利润超过了25万元。而在十年前,“我们一家4口人、3亩田,全年收入不超过3000元,加上老母亲常年服药,儿子上学,自己摔伤后腿部残疾,装假肢还欠下5万多元债务,生活非常困难。”徐林说,能有今天,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这几年,我还陆续添置了各类农机,其中政府发放的农机补贴就有二三十万元,还有秸秆还田、种粮补贴,一年也有十来万元。”提及这些,徐林笑得合不拢嘴。

  “当初,看到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我就在村里和大伙的帮衬下流转了40亩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徐林忘不了,一开始每亩地每年800元的流转费付不起,只能等到粮食卖出后再给村民。付出终有收获。到2014年,种地一年的净利润将近2万元,对他来说已经算尝到甜头了。此后,徐林的种植规模像滚雪球一样逐年增加。

  兴隆灶村党总支书记季国峰介绍,村里有耕地5000多亩,目前已流转了85%,其中有4个种粮大户、67个蔬菜大棚大户。

  “为了解决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村里通过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补助资金,为他们修建了机耕水泥路、灌溉渠等配套基础设施。”季国峰说,全村有1/5的人口靠在村里种植大户那里干农活,平均每人每年劳务增收2万元。

  谈及这些年来的变化,在蔬菜大棚种植大户耿传亮那里务工的许佑兵、陈芳夫妇也颇为感慨:“过去,家里4亩地的收成主要靠天,除去劳动成本,每年也就挣个2000元。现在4亩地流转给大户,加上我们务工的收入,年总收入超过了4万元,既不要承担种田的成本,也不要承担种田的风险。”(王继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4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