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一批企业拿到了特别的营业执照,企业名称或住所中出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字样。
以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并非是行政区划,也不是一个行业名称,其字数又超过一般字号为二至四个字的范围,所以不能作为企业名称的组成部分。
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施意见》的实施,突破了上述的政策瓶颈,让不少落户长三角的经营者通过这一改革,增加了企业字号的“含金量”和对区域的归属感、认同感。
三年多来,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成果显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今天(9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2022年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上获悉,2019年1月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携手苏浙皖市场监管局,推动改革创新合作项目9个,签署合作协议30项,制定发布政策文件18项,完成平台(机构)建设6个,推进年度重点合作任务94项。
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新设市场主体1928万户。截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共有市场主体3290万户,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已成为我国市场主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信息共享互认
围绕市场准入、新业态发展等领域,一批新的改革已在路上。
在此次联席会议上,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长三角地区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共享互认、改革协同共进、预期稳定透明的市场准入一体化体系。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罗星街道企业服务工作人员吴秋萍对此深有感触,最近当地新落户的一家外资企业享受到了“共享互认”的政策红利。
这家外企在登记注册时,需要提交境外股东身份的合法证明,但因为国外有疫情,好多机构停摆,公证认证手续效率低下,经办人如坐针毡。
吴秋萍告诉记者,办理境外股东身份合法证明的成本很高,海外发达国家一套公证文件的成本不下数万元人民币,办理周期一两个月是普遍现象。
借助信息共享互认,问题迎刃而解。因该企业曾在宁波投资过,市场监管部门从宁波调阅相关合法证明,给予认可后,营业执照当即办理了下来。
“实现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前提之一是让各种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畅快流通。”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吴颖表示,长三角区域将全面推进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比如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信息共享机制,在帮助企业加速诞生的同时,大幅降低开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
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还将统一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服务事项清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及自贸试验区探索开展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探索代位注销、强制除名、强制注销等改革试点。
消除技术壁垒
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有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也是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联手重点探索的方向。
以往,不同区域的不同标准在客观上为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制造了技术壁垒,甚至导致一些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不得不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2021年,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市场监管局批准,首个“沪苏浙皖”计量技术规范《微纳米线间隔标准样板校准规范》正式发布。
“沪”字开头变成“沪苏浙皖”开头,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区域间的技术壁垒随之消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计量处杨文昌表示,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已累计发布7项“沪苏浙皖”计量技术规范,推荐立项17项,“各个省市的准入门槛不再‘内卷’,生产企业只需面对一个市场、一套标准,不再纠结要准备多个版本。”
今年7月25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对浙江精华测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发放了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这是长三角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结果互认的升级版,审批效率更高,最快可以当天发证。
这便是计量技术规范统一带来的好处,长三角范围内,在相同事项上获得一次认可,便可避免重复评价,畅行无阻。
因为地区间的充分信任和认同,长三角区域还将在新的领域分工协作,利用各自优势开发区域通行乃至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认证体系。
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秘书长岳鹏表示,长三角各省市在绿色认证领域有不同的区域优势,比如上海在绿色餐饮、绿色家装等领域先行先试,浙江则在绿色民宿、绿色养老等领域有相应的探索。
今天,由长三角地区的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行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自愿发起并组建的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揭牌后,将鼓励各省市继续挖掘和壮大自己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出一批填补行业空白或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绿色认证标准,夯实“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
“绿色服务认证是一个创新点,长三角各省市通过协商后,将明确分工,努力打造出一批‘全国首创’。”岳鹏表示,不久的将来,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服务将能够使用显著的标识,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都得到认可。